•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雲”上的兩會更安全更高效(會內會外)

2020-05-26 13:38: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5月24日,北京人民大會堂新聞發佈廳,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二場“委員通道”採訪活動舉行。記者在“委員通道”使用AR眼鏡拍攝會場視頻,實時傳回給後方編輯。

  本報記者 張武軍攝

  5月21日,全國人大代表李國璋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湖北代表團駐地的視頻採訪室接受採訪。

  新華社記者 梁建強攝

  視頻連線、雲端答問……隨著今年全國兩會“委員通道”“代表通道”和“部長通道”陸續開通,通道上特殊的採訪方式引來關注。

  與往年記者雲集、熙來攘往的場面不同,今年的“通道”均通過視頻連線進行——參加採訪的記者身處幾公里之外的大會新聞中心駐地,在鏡頭和電視螢幕前向代表委員提問。

  每年全國兩會,都是新技術手段和新科技産品演練應用的大平臺。今年,在疫情防控的特殊背景下,5G等新技術的廣泛運用,讓兩會開得更安全、服務更精準、報道更高效,將會場內外的新氣象、新聲音生動呈現在全球面前。

  雲端答問,效果不打折

  除了“兩會通道”外,今年兩會的新聞發佈會及記者會也採取了網路視頻的方式,這在全國兩會歷史上還是第一次。5月24日下午,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佈廳,與在分會場的中外記者進行了一場精彩的“雲端”答問。

  遠端採訪的進行,離不開高清傳輸技術和相關設備的支援。今年全國兩會期間,位於北京梅地亞中心的大會新聞中心發佈廳設置了3塊高清電子屏和4枚高清攝像頭。發佈會得益於5G傳輸的低延時和高速率,兩個會場可實時連線,確保發佈會順利進行。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資訊網路,拓展5G應用。而在兩會會場內外,5G設備與5G産品的廣泛應用,已經讓人們感受到了中國“新基建”的魅力。

  去年全國兩會上,5G信號首次實現了新聞中心全覆蓋。作為5G信號的無線終端接入設施,20釐米高的圓柱形前置設備(CPE)大放異彩。今年,更小、更便攜的5G數據終端出現在兩會上——數據終端只有普通充電寶大小,使用USB介面充電,只要在5G網路覆蓋的地方,使用者就可以通過終端將自己的設備接入5G信號。與以往相比,接入5G網路更便捷、不受空間限制。

  視頻應用,展現硬實力

  一塊藍色背景板、一台筆記型電腦……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駐地內的網路視頻採訪間成為“標配”。

  根據防疫要求,兩會期間新聞記者主要通過網路視頻等非面對面的“雲採訪”模式,與代表委員連線交流。如記者希望採訪一位政協委員,可通過微信申請小程式或向各駐地新聞聯絡員提出採訪申請,並填寫相關申請資訊。大會新聞組徵求委員意見後,根據網路視頻採訪間使用情況,統一安排使用包括騰訊會議等視頻軟體進行採訪活動。

  記者通過申請後,只需要按照預定的採訪時間打開會議應用,輸入會議號和密碼,即可進入雲端的“會議室”,遠端連線各駐地委員。在“會議室”,管理員可以統一向委員提問,也可以指定某一位記者提問,以保證採訪有序進行。

  從以往的“跑兩會”,到如今把會場延伸到雲端,“臨危受命”的網路會議,方便高效地傳播了代表委員的真知灼見,實現了會內會外的互通互聯。

  事實上,在防疫期間,以騰訊會議為代表的視頻會議産品,便被廣泛用於雲辦公、雲招商、雲教學,在復工復産、停課不停學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雲兩會”的順利進行,體現了中國網際網路技術的“硬核”能力,也是中國加速進入數字時代的重要表現。

  融合産品,傳播好聲音

  今年兩會,媒體融合也搭上了5G等新技術的快車,更好地傳遞出中國信心與力量。

  好馬配好鞍——會場內外,有的新聞工作者挎上了“5G+4K”背包,這個和普通雙肩包一般大小的“神器”,可以通過線纜與肩上的錄影機連接。背包的重量不足1公斤,裏面卻“別有洞天”:背包內置4K編碼器和5G模組,後臺還有解碼器,可以進行5G網路下4K級別直播視頻的採集,一個背包就抵得上一輛轉播車。還有的記者戴上了“5G﹢AR”眼鏡,通過Type-C介面與手機連接後,可以實時鎖定和識別會場採訪對象。

  人民日報智慧媒體研究院在兩會期間推出“5G+AI”模式,打造了iMedia、iMonitor、iNews等智慧平臺。前方記者將視頻素材傳回後,智慧平臺可第一時間對素材進行處理,用智慧剪輯、智慧導播等方式,更高效、更準確地製作視頻新聞,實現對新聞採、編、發的全流程智慧化管理。

  還有媒體日前推出“5G全息異地同屏訪談”等報道。利用全息成像技術,在5G網路下,連線兩端的記者與採訪對象在螢幕中進入同一時空,受訪者的語音、表情、動作實時呈現,與訪談人握手、交談、互動十分自然,實現了“面對面”的實時交流。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