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去嘎查的路”是幸福小康路

2020-05-16 10:21:00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字號

  編者按: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都會參加代表團審議。“脫貧”成了他與代表們的必談話題。2020年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人民網特別推出《兩會時間:習近平的濃濃牽掛》系列報道,回訪那些與習近平總書記當面交流過的全國人大代表們,在展現地方可喜變化和老百姓獲得感同時,重溫人民領袖的為民情懷。

  大興安嶺南麓的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全國人大代表、巴彥塔拉蘇木東薩拉嘎查黨支部書記吳雲波駕車匆匆趕往瑪拉沁艾力合作社。合作社復工復産後,新建的牛舍還缺啥、黃牛的藥浴噴完沒、網路直播線上銷售怎麼樣、加工車間運作咋樣……都是他最關心的事。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當時,吳雲波就坐在總書記對面。

  “總書記,牧民們發自內心地歡迎您到我們嘎查來!”吳雲波向總書記轉達鄉親們的期盼。

  “到你們嘎查路怎麼走啊?”總書記接過話頭,饒有興致地問。

  “飛機,高鐵,都可以。”吳雲波快人快語。

  “從北京怎麼過去?給我指指路。”總書記又問。

  “可以坐飛機到我們通遼機場,我們開車去接您,通了高速,現在路很好走。”吳雲波話音未落,會場已是歡笑一片。

  回想起去年全國兩會時與總書記的對話,時隔一年多,吳雲波有了更深的理解。“總書記問的不僅僅是草原出行的事兒,”吳雲波説,“總書記關心的去嘎查的路,是帶領農牧民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路,是農村牧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更是基層農牧民通往鄉村振興的發展新思路。”

  自主脫貧之路:“黨建+合作社” 抱團致富

  2018年和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連續兩年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2018年3月5日,習近平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誌性的指標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打好脫貧攻堅戰,關鍵是打好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關鍵是攻克貧困人口集中的鄉(蘇木)村(嘎查)。

  吳雲波所在的東薩拉嘎查,曾是全旗蘇木面積最大、最窮的嘎查。

  2009年,村民集體推選吳雲波為村主任,3年後他又被推選為黨支部書記。彼時,這個擁有234戶、1072人的蒙古族聚居村落正被草場超載嚴重、疫病防治困難、市場應對能力薄弱等問題困擾。

  2014年,一份“入社自願、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為原則的扎魯特旗瑪拉沁艾力養牛專業合作社方案出爐。

  瑪拉沁艾力,蒙古語,意為牧民之家。吳雲波帶領村兩委,根據草場面積較大、農牧業相結合的特點,將現有土地資源、牲畜資源和人力資源整合起來分工協作,走出了一條以黨支部為核心,抱團致富的道路。

  合作社採取村兩委主導的村社綜合合作社模式,把合作社發展的“活水”與基層黨支部的陣地“堡壘”緊密結合,將黨建“主業”與脫貧攻堅“主責”緊密掛鉤,以發展鄉村社會創業為抓手,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治理水準和治理能力。

  合作社的黃牛正茁壯成長(陳立庚 攝)

  通過自籌和村民入股的方式,合作社啟動時,總資産就達到550萬元。合作社蓋起了幾萬平方米的牛舍、倉庫,東薩拉嘎查的村民紛紛“入股”變身為“股民”。2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將産業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當年就實現了分紅。在合作社的推動下,2017年,東薩拉嘎查7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同時還帶動周邊21個嘎查的55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

  因探索“黨支部+合作社”模式帶領鄉親抱團脫貧致富,吳雲波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和“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全面小康之路:脫貧終點當起點 “脫貧村”邁向“小康村”

  2019年全國兩會上,總書記在與內蒙古代表團基層人大代表握手的間隙,吳雲波將胸前佩戴的合作社胸牌送給了總書記,總書記接過胸牌後叮囑吳雲波:“希望你們的合作社越辦越好,一定要把路子走對!”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全嘎查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隨著脫貧攻堅戰進入收官階段,吳雲波發現,只有不斷完善瑪拉沁艾力合作社的經營模式才能走對路子,保障脫貧成果更加穩定、長效。

  於是,拉長肉牛産業鏈、發展“基地+品牌”模式、擁抱電商和銷售新渠道,吳雲波開始走上一條將“脫貧村”變成“小康村”的新路。

  走進扎魯特旗瑪拉沁艾力食品有限公司,牛肉冷庫、牛排切割車間、牛肉乾加工廠不一而足。“産業鏈拉長後,全村抱團成一家人,有的懂管理、有的懂賬目、有的懂市場行銷,物盡其才、人盡其用。”

  合作社還在北京、寧波、煙臺等12家餐飲服務有限公司搭起了綠色牛肉直營中心。電商平臺直銷實現了從養殖到銷售終端、從牧場到餐桌的完整産業鏈佈局,有效提高了育肥牛産品附加值。

  扎魯特旗瑪拉沁艾力食品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切割牛排(陳立庚 攝)

  “前不久,瑪拉沁艾力養牛專業合作社還排在了農業農村部頒布的全國24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的第一位。”扎魯特旗旗委書記白立柱曾多次赴東薩拉嘎查調研,他説:“合作社有效解決了脫貧攻堅過程中老百姓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

  在瑪拉沁艾力合作社的帶動下,合作社每頭黃牛由深加工前的平均1.5萬元增值到2.4萬元。到2019年底,合作社總資産達到5800萬元,實現分紅6次、累計767.65萬元,全嘎查每人平均收入達到1.595萬元。

  鄉村振興之路:“綠色”育黃牛 直播帶貨忙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品質發展新路子”。

  “合作社胸牌上,綠色代表著草原,金黃色代表著豐收、發展,合起來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吳雲波説,自己從沒忘記總書記的囑咐。近年來,他因地制宜制定了黃牛飼養標準、流程、技術,讓全嘎查6.7萬畝退化的草牧場得到了及時修復。

  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後,生態效益也在逐步顯現。“農牧民變股民,股民再就業變工人”,合作社引導村民從生産、加工、運輸、銷售、消費各個環節中獲得利潤,實現了從粗放飼養向科學飼養的産業結構轉型。

  為讓嘎查村裏的人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合作社給全村人繳納起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吳雲波説:“我們現在想的是,在保證村民不返貧的基礎上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去嘎查的路怎麼走》在人民日報刊發後,全國各地的政府、企業都到合作社學習取經。吳雲波從中看到了商機,“跨界”辦起了綠色養殖基地和旅遊基地。“每年來考察的人很多,但我們的村子離旗縣比較遠,只能住民宿。”在他規劃的藍圖中,現代畜牧業的産業鏈條形成後,下一步需要形成一條小而精的旅遊、研學、培訓、基層黨員教育觀光産業鏈。

  “我們在北面建起了一座以瑪拉沁艾力命名的旅遊景區,”吳雲波説,等水草豐沛時,我們把各個牧區的牛趕過來,在旅遊景區舉辦黃牛文化節和肉牛比賽。

  今年3月6日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針對當前貧困地區受疫情影響,農畜牧産品賣不出去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切實解決扶貧農畜牧産品滯銷問題,組織好産銷對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利用網際網路拓寬銷售渠道,多渠道解決農産品賣難問題。”

  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表示,電商作為新興業態,既可以推銷農副産品、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又可以推動鄉村振興,是大有可為的。

  吳雲波(右一)與合作社社員對著鏡頭直播煎牛排(陳立庚 攝)

  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吳雲波把“綠色”黃牛的品牌文章作到了線上。只要有時間,他都會坐在合作社的直營店中煎牛排,透過網路直播向天南海北的食客推薦來自大草原的牛肉。

  “現在的牧民也要緊跟時代,用現代化的方式去銷售。如果粉絲量漲到幾十萬,一天賣上四五頭牛,嘎查的日子就更好了!” 吳雲波説。

  今年兩會,吳雲波將繼續關注促進農牧民穩定增收的話題。他建議,加大對民營企業、農牧業龍頭企業、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和扶持力度。密切農牧民、貧困群眾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的利益聯結機制,輻射農牧民和貧困群眾多渠道增收。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過程,也是盤活農村牧區各類資源、不斷釋放各類要素活力的過程。不斷翻面的牛排在煎鍋內滋滋作響,通往嘎查的鄉村公路旁,粉紅色的山杏花在白雪的覆蓋下倔強生長。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收官之年,吳雲波信心滿滿:“東薩拉嘎查已經脫貧,我們一定牢記總書記的囑託,走出一條人增收、戶脫貧、環境美的幸福之路!”

[責任編輯:李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