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有問題就喊分手? “脫鉤論”“逆全球化”無益全球抗疫和經濟發展

2020-05-12 13:18:00
來源:環球資訊+
字號

  近日,澳大利亞國內有聲音認為該國經濟對中國過度依賴,因此要與中國經濟“脫鉤”。

  美國也不乏類似“脫鉤”的言論。美國國會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共和黨議員麥考爾曾在一年前表示,要審視美國的供應鏈,美國80%的藥品原料供應來自中國。

  其實,這些“脫鉤”言論反映的正是當下在一些國家出現的反全球化思潮。尤其是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一些“脫鉤論”支援者發現本國企業的生産狀況無法滿足其國內的疫情防控物資需求,因此希望通過各項政策吸引本國企業回流,以解決國內就業和經濟發展等問題。

  對此,國際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官員和學者指出,抗擊疫情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互相指責、孤立主義的做法最終只能是反受其害。

  雪梨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院日前發佈研究報告認為,與中國經濟“脫鉤”對澳大利亞沒有好處。報告作者之一、澳中關係研究院院長詹姆斯勞倫斯森説,基於數據和事實,對華經貿往來有利於澳大利亞國家利益。他表示,澳中兩國都從經貿往來中受益,因此,應當共同努力不斷加強這一領域的合作。

  中國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化造成衝擊可以理解,但是不能將問題歸咎於全球化本身。疫情當下,更應該建立相應的合作機制,來解決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

  △中國外交學院副院長高飛

  高飛説:“全球化本身是沒錯的,問題出在全球化過程當中,我們對世界的管理機制存在問題。所以真正的做法不是倒退,而是應該在這種情況之下,有效地建立合作機制,用這種合作機制更好地促進全球化,既保證世界財富的增長,同時又保證人類公共衛生領域的絕對安全,這兩種情況應該是並行不悖的。”

  俄羅斯俄中研究中心主任、俄羅斯國際事務理事會成員謝爾蓋薩納科耶夫在接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專訪時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引發了人們對全球化概念的新思考,他個人對中國的全球化解讀表示讚賞。

  薩納科耶夫表示:“在疫情的當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變得更加清晰易懂且愈發有分量。我們認可的全球化是,數十億計的民眾可以安穩地生活在這個世界,理智地對待彼此、對待財富、對待自然資源,從而建立一種民主、平等、互惠的生活模式。”

  病毒無國界,中國一直秉持合作開放的態度,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

   “我們認為應相互理解和尊重各國作出的努力,相互交流和借鑒有益的經驗。中方願繼續與世界各國加強疫情資訊分享,深入交流抗疫經驗,有效開展抗疫合作。”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5月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的表態

  記者丨李大勇 王毓韻 鄭宇

  編輯丨鄭宇 李嚴 魏鬱 閭陳雨 李冬鳴

  審核丨劉鵬 鄒浩宇

  監製丨關娟娟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