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以“新基建”激活經濟轉型新動能

2020-05-12 12:55: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今年以來,中央多次就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做出重要戰略部署,多個省份發佈的2020年重大投資項目中也頻頻出現“新基建”的身影。在4月20日舉行的國家發改委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相關負責人對新基建領域進行了界定,初步廓清了新基建發展的重點與發展方向。

  從整體規模上看,新基建佔比小,是新興力量,決定方向和彈性;老基建佔比大,是中堅力量,決定速度和穩定性。因此,看待新基建,應更看重質,而不是重其“量”。一方面,在傳統基建帶動經濟增長作用逐步減弱的情況下,新基建不僅有傳統基建固有的穩投資作用,更可以獲得比傳統基建更大的乘數效應。據預測,單是5G網路,到2025年的建設投資便將累計達1.2萬億元。另一方面,新基建可以拉動新一代資訊技術、高端裝備、人才和知識等高級要素的投入,為我國經濟轉型提供動力。

  新基建的“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技術新。新基建主要以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為依據,為我國發展數字經濟、戰略性新興産業、現代服務業提供需求載體;二是模式新。新基建加速新技術的産業應用,並催生大量創新應用和産業形態,擴大了新供給,形成新的經濟模式;三是領域新。新基建不同於以鐵路、公路、橋梁等為主的傳統基建,有全新的應用領域,比如以資訊基礎設施為代表的新基建提供更多的是網路效應、平臺效應和賦能效應,可以催生一系列新技術、新産品、新模式、新業態的大量涌現,如5G手機、車聯網、智慧城市等。

  各地在加大新基建投資力度的同時,應當充分了解不同類型的內涵和聯繫,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是新基建領域的投資就是有必要的。既要注重結合當地的實際發展水準,發揮各種基礎設施建設的協同作用,也要避免過度投資和重復建設的問題。

  一是做好頂層規劃。一方面,要繼續強化大局觀念,結合“十四五”規劃,在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專題研究新基建的所有推進計劃,保障人力、財力、用地、組織、激勵的長效機制,夯實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基礎”。另一方面,要統籌協調國企民企各方力量,鼓勵支援民企加大資金技術等投入,不斷提高中國企業整體的科技攻關水準和國際競爭力。

  二是做好與終端需求的有效銜接。新基建釋放巨大的市場需要上下游産業應用來消化,因此要加快以新一代網路基礎設施為主的“新網路”建設,以創新基礎設施為主的“新設施”建設,以人工智慧等一體化融合基礎設施為主的“新平臺”建設,以及以智慧化終端基礎設施為主的“新終端”建設等。

  三是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新基建的推動離不開中央和地方的支援,但僅靠政府的力量還不夠。新基建區別於傳統基建一個很重要的特徵是技術能力,技術創新是建設和發展的核心問題,鼓勵市場主體特別是前沿科技企業參與尤為重要。因此,應進一步吸納市場主體深度參與,推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政府部門應當發揮産業引導基金、PPP項目等優勢,吸引不同類型的社會資本參與,讓市場充分發揮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拓寬新基建的融資渠道。

  四是要避免陷入“羊群效應”,避免重復建設。一方面,要避免企業一哄而上投資加工製造環節,忽視産業鏈體系構建與關鍵零部件自主化生産能力培育,導致産業低端化發展;另一方面,應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制定合理的運營模式,盲目建設會導致新基建成為各地政府或企業的負擔,不利於持續健康發展。(郭曉蓓)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