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甘肅隴南:為脫貧插上電商“翅膀”

2020-05-10 10:14: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石家莊村櫻桃園裏,一場直播正在進行。武都區政府副區長華麗正通過網路向大家推介“石家莊櫻桃”。美團、餓了麼、同城配送小程式、微店等平臺上,下單的叮咚聲此起彼伏。配送小哥忙碌的身影穿梭于大街小巷。

  直播帶貨、雲上下單、線下送達……面對疫情,隴南化危為機,讓農特産品通過同城配送,走上隴南人自己的餐桌,開啟了“種植戶+平台端+配送端+消費端”電商同城配送消費扶貧新路徑。

  在3月6日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針對貧困地區受疫情影響,農畜牧産品賣不出去的難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切實解決扶貧農畜牧産品滯銷問題,組織好産銷對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利用網際網路拓寬銷售渠道,多渠道解決農産品賣難問題。”

  隴南地處秦巴山區深處,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是甘肅省集中連片特殊貧困地區,全市9個縣區均為貧困縣,目前仍有3個縣尚未脫貧。從2013年年底,隴南以電子商務為突破點,推進網際網路、大數據、物聯網等在農業種養殖、加工、物流、行銷等各環節的應用,形成了隴南電商産品賣到全國、賣到境外的“大迴圈”和自産自銷的“小迴圈”互補發展格局。

  數年探索,隴南從藏在深山人不識的貧困小城,成長為電商尤其是西部農村電商的領航者。

  同城配送,助力疫後經濟加速恢復

  疫情過後的恢復經濟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大數據的有力支撐和原有電商的厚積薄發下,隴南不斷建好同城配送供應端、平台端、配送端,産品上架對接線和産品到戶配送線“三端兩線”,統籌推進城區配送和到村配送,讓同城配送成為隴南電商發展的新藍海。

  走進康縣花橋村,菩提莊園的廚師們切菜、剁餡、包包子,忙得熱火朝天。

  “從4月15日起,我們入駐康縣愛尚外賣平臺,給全縣所有鄉鎮,還有武都、兩當、天水配送包子,不僅救活了我們自己,還拉動了本地的就業和農産品銷售。”菩提莊園負責人李玉説,截至目前,她們已經配送完成了1萬多單,務工人員由原來的2人增加到6人。

  不僅如此,“發展農家樂和夜經濟就不再為做菜備席發愁了,通過同城配送,一個小時內就能拿出8個菜、1個湯,米麵饅頭樣樣都有,大大提升我們村的旅遊服務水準!”李玉説,現在到花橋村周邊來旅遊的人每天有350多人,到週末就達到了1000多人,帶動隴南消費市場的全面升級。

  在擴大出口困難、擴大投資有限的情況下,採取內迴圈的方式拉內需、找剛需,增就業、保民生,已成為當前隴南拉動經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據統計,僅疫情期間隴南上線同城配送平臺57家,入駐商家3600多家,上線産品9600多款,累計同城配送60多萬單,服務群眾200多萬人次。

  疫情造成的冷清氛圍,卻因為線上銷售而火爆起來。隴南的蔬菜大棚、農産品採摘地變成了直播間,縣長、鄉鎮長、第一書記紛紛帶貨,讓直播成為“新農活”。

  3月22日下午,文縣脫貧攻堅督查專員茍睿變身“主播”。10分鐘,賣出1200單!1天,銷售額破百萬元!

  “賣産品”“賣風景”“賣文化”“賣體驗”,滿血復活的場景正在全市2.79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動演繹。

  集中突破,解決制約電商發展瓶頸

  電商,對張加成來説,是出路,對隴南更是。

  張加成是禮縣永興鎮龍槐村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曾經看著堆在院子的蘋果,心中沒有收穫的喜悅,而是發愁蘋果怎麼賣得出去,能否賣上好價錢……

  這樣的憂愁,瀰漫在2013年前的整個隴南。

  隴南處於北緯33神秘魔線,秦嶺南麓,全市1000多萬畝特色産業在這裡與亞熱帶森林植物共生,孕育出核桃、花椒、油橄欖、中藥材等眾多特色“寶貝”。但受制于交通、物流、通信,長期以來大部分“寶貝”處於鄉村集市提籃小賣、小商小販收購販運的低層次階段,形不成品牌,賣不上好價錢。當地群眾守著富庶的物産卻難以轉化為實際收入。

  隴南市委書記孫雪濤深刻地認識到,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剛好可以把隴南農特産品經營分散、品種多規模小、産業鏈短的劣勢轉化為優勢。

  2013年,隴南把電子商務確立為“433”重點工作“三個集中突破”之首。

  在隴南發展電商,必須充分發揮政府的強大推力,著力破解思想觀念保守、基礎設施滯後、物流成本較高、電商人才匱乏、産業基礎薄弱等制約電商發展的難題。

  不了解,那就加大宣傳、逢會必講,從領導幹部到大學生村官、村幹部、村民層層深入;無從下手,那就手把手教,針對不同的層次,從市、縣、鄉、村四級逐層培訓。

  不會寫字,那就查字典;手機設備跟不上,那就換手機;不會當客服,那就先學著在網上買東西。張加成這個50多歲的初學者,摸索出了自己的辦法。

  正是不斷探索、學習的觀念,讓張家成和隴南走向了另一番天地。

  無論是從體制、機制方面,還是從硬體、軟體方面,隴南開始為電商發展全面鋪路——

  市縣區成立領導小組和專門機構,出臺鼓勵發展的政策措施;聚焦25個特困片區,硬化通村公路,發展物流企業、快遞服務站、村郵站;為貧困村鋪設4G網路……

  張加成的蘋果從線下一年賣200元,到現在一年掙20多萬元。“這是出路,讓大家都能把東西賣出去,賣個好價錢。”每天一早,張加成就開始淘寶直播,推銷自家的農副産品,也讓整個村早早地熱鬧起來。

  “六路帶動”,實現試點到示範跨越發展

  脫貧,仍然是擺在隴南面前的頭號任務。

  隴南發展電子商務的出發點是助農增收,最終目的是脫貧致富,與脫貧攻堅的最終目的不謀而合。

  正是基於這樣的考量,隴南開始嘗試讓脫貧攻堅插上電子商務的“翅膀”,探索出符合貧困地區發展的隴南電商模式——“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百姓創業、協會服務、微媒行銷”。

  2014年,在甘肅省的支援下,隴南向國務院扶貧辦主動請纓,要求作為試點,為全國開展電商扶貧探路開道。2015年1月,國務院扶貧辦正式批復,同意隴南作為試點市。2016年10月,隴南獲得“全國電商扶貧示範市”殊榮。

  作為電商扶貧的先行者,隴南市以電商發展帶動種植業、加工業和包裝、倉儲、物流等相關産業的發展,促進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科學推進精準扶貧;在全市貧困家庭中培養具備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的電子商務人才;在特困片區、貧困村,建立駐村工作隊“一對一”網店發展幫扶機制,在全市450多個貧困村設立電商服務點……

  “電商引領扶貧産業對接市場,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網店、産業、創業、就業、入股、眾籌‘六路帶動’的電商扶貧機制,成為全國唯一的電商扶貧示範市,這是隴南電商不同於其他城市電商的獨特屬性。”在4月14日召開的2020年全市電子商務工作會議上,孫雪濤這樣説。

  阿里巴巴隴南産業帶是甘肅省首家大宗貨線上交易平臺。自2016年在隴南上線後,入駐商家400家,市內203家,市外197家,2019年完成線上交易5億元,帶動線下銷售12億元;涉及花椒、油橄欖、中藥材、茶葉、蜂蜜、小雜糧、白酒等多行業産業。

  “通過‘電子商務+特色産業+貧困戶’的方式,我帶領的76戶貧困戶都已經全部脫貧。”今年近60歲的康縣“山貨大王”鄭文山説。

  隴南電商扶貧助貧增收的水準,從2016年每人平均增收620元,增加到2018年的810元。

  不斷創新,成就電商扶貧隴南模式

  “我們現在的産品涵蓋隴南八縣一區,有400多種。6000多名合夥人分佈在全國34個省市地區,以前是隴南人賣隴南的農産品,現在是全國各地的人都在幫我們賣隴南農産品。”“隴小南”負責人趙武強説,“隴小南”的基礎是隴南生活網,是粉絲經濟、社交電商融合發展的成果。

  回顧隴南電商發展的歷程,從最初開辦淘寶店、淘寶館,到後來發展1688産業帶,再到利用天貓、京東、拼多多、抖音等多個平臺,跨界融合、跨境出國、同城配送。

  隴南電商一路成長壯大,靠的是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隴南將大數據、區塊鏈技術,應用於電商産業鏈的各個環節,用數據管理,以數據決策。

  “針對我們的銷售情況,大數據分析60~65mm的蘋果適合出口,60~70mm蘋果網上銷售得最好,65~75mm的適合進大商超。我們有針對性地推銷蘋果,並調整種植規模。”甘肅良源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康維起説。

  隴南在全國率先成立市級電商發展法律維權服務中心,維護網商、物流商、服務商合法權益。

  吃、住、行、遊、娛、購全面觸網,酒店餐飲、景區門票、農特産品選購等在美團、去哪兒、攜程等全國知名平臺入駐率進一步提高,實現“一部手機走遍隴南”。

  截至今年4月底,隴南全市開辦各類網店1.4萬家,累計銷售180多億元。

  “它為全國開展電商扶貧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隴南模式。”隴南電商發展顧問、中國社科院資訊化研究中心原主任汪向東,一路見證了隴南電商的發展。

  8年來,隴南幹部群眾的思維方式、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因電商而改變,觸網、學網、用網成為新時尚。

  不僅如此,電商更是為農村“雙創”提供了新舞臺——一大批大學生村官、未就業大學生、返鄉青年、留守婦女、殘疾人成為電商達人,在電商世界裏追逐人生夢想。

  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隴南將以電商為筆、網際網路為硯、大數據為墨,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這張圖紙上繼續書寫勇立潮頭的創新故事。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