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一卷在手”到“一屏萬卷”

2020-05-10 09:3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讀者通過手機掃碼體驗全媒體圖書館。新華社發

  讀者在上海書展現場戴上耳機感受“聽書”。 新華社發

  【聚光燈】

  當下,在地鐵通勤路上,拿出手機閱讀電子書早已成為潮流。從紙質書到電子書,從實體書店到線上書店,閱讀本身沒變,閱讀方式卻在日新月異。隨著電子書、網路小説的出現,閱讀對象開始數字化;隨著電腦、手機、電子閱讀器的推出,閱讀方式的數字化也在不斷迭代。隨著5G、直播、虛擬現實(VR)等技術的發展,數字閱讀將迎來哪些新變化?虛擬與實體、線上與線下的閱讀會如何進一步融合?

  科技助力打造全息、全場景閱讀

  進入雲VR書店,漫步于鐘書閣、曉風書屋等“網紅書店”實景中,體驗書店陳設空間之美,挑選購買喜愛的知識內容與産品;通過5G技術獲取超高清無損音質的聽書資源;在全息、全場景中獲得分角色、分場景的沉浸式AI聽書體驗……如今,隨著數字閱讀産業的迅速發展,這些線上閱讀場景已經逐漸走進了現實。

  近日,2020年中國數字閱讀雲上大會開幕。大會首次採取線上虛擬會場形式,全方位展現出5G給數字閱讀及泛文化行業帶來的變化。除了雲逛VR書店之外,參會用戶還可以觀看大咖直播“帶貨”、聽名家線上朗讀、雲選購IP衍生品、雲體驗最新5G科技等。數據顯示,數字閱讀雲上大會舉辦前三天,雲端參會人數就已超過2000萬人。

  近年來,數字閱讀産業發展進程不斷加速,産業規模持續擴大,用戶規模大幅增長。《2019年度中國數字閱讀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數字閱讀行業市場整體規模達到288.8億元,增長率為13.5%,總體用戶規模則達到4.7億,用戶為電子書付費的意願也有大幅提升。在今年春節期間,移動閱讀App日均獨立設備數為1.3億台,超七成用戶表示在閱讀上花費的時間比平日長出許多。

  “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4.7億人的背後,一方面是行業的宏觀政策促進了更多的優質數字閱讀作品産出,從題材、內容創作的源頭上進一步釋放了優秀作品的潛能。另一方面,隨著行業數字化的升級改造,各類閱讀平臺呈井噴式發展,內容及閱讀形式的多元化選擇也造就了市場新一輪的需求擴張。”咪咕閱讀相關負責人分析説。

  在推動數字閱讀産業發展的進程中,多地已經出臺扶持政策。海南整合資源打造數字閱讀平臺,推出數字館藏資源、數字農家書屋、電子閱報屏,拓寬了數字閱讀渠道;浙江提出,充分發揮杭州國家數字出版産業基地集聚效應和中國網路作家村優勢資源,不斷推動浙版網路文學走精品化、高品質發展之路。北京、上海、四川、江蘇等地也針對扶持網路文學創作、拓展線上文娛産品鏈出臺鼓勵政策。

  數字閱讀産業的發展也離不開5G、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技術的助力。隨著新技術、新模式的興起,手機、電腦、電子閱讀器等電子設備的跨屏互聯,音頻、視頻、直播以及VRARMR等沉浸方式的跨場景交互,推動知識傳播不斷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在科技助力下,閱讀的媒介與場景邊界愈發模糊,全息、全場景的閱讀模式,成為數字閱讀未來的主流發展趨勢。

  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長馮士新指出:“高品質的數字閱讀,有賴於優質出版內容與先進數字技術的有機結合。要主動適應全媒體時代資訊傳播規律,重塑生産傳播流程,探索多樣化數字閱讀實現路徑和方式,真正實現從相‘加’邁向相‘融’。”

  依託5G超高網速、超低時延、超大連接等特性,更多細分及垂直的閱讀領域得以萌發、進步。在聽書領域,音頻內容、智慧耳機使閱讀完成了從“可看”向“可聽”的蛻變。人工智慧、虛擬現實技術的日漸成熟使數字閱讀進一步從“可看”向“可視”進步,滿足了讀者對抽象概念和模糊場景的具象理解。

  雲上VR書店拓寬實體書店發展空間

  新冠肺炎疫情襲來後,實體書店的生存陷入風雨飄搖中。在疫情的最艱難時期,單向街書店發出的一封名為“堅持了15年的單向求眾籌續命”的求助信將實體書店的生存困境展示在大眾面前,客流量銳減、銷售量下滑、門店租金壓力等問題成為實體書店全行業面臨的困境。而在圖書零售市場,實體店圖書銷售量也不容樂觀。

  面對疫情帶來的生存考驗,許多書店主動走到線上開啟自救。日前,白岩松以180分鐘直播加連線的方式,點對點扶持六家民營書店。在直播中,西西弗、言幾又、鐘書閣、泉州風雅頌書局等書店展示了各自的品牌特色,帶動書店銷售。此外,通過直播“雲打卡”逛店、線上講座、作家對談、新書發佈等活動,為疫情下客流量不足的實體書店吸引到了更多的讀者。線上化的拓展為實體書店經營帶來了新生機,讓許多書店“撐住了”,也讓書店經營者對書店經營模式産生了更多思考。

  在數字閱讀雲上大會期間,數字化書店有了更深層的發展和創新。中國移動雲VR攜手咪咕中信書店打造的雲上VR書店真正將線下書店“搬到”線上,讀者在雲上VR書店內可以選購紙質書、電子書,開拓出“實體+雲上”的書店發展模式。而雲上VR書店內提供的5G富媒書,則融合了3D動畫、視頻音頻、環繞圖文等多種富媒體形式,讓閱讀實現了全時空、全場景、全介質的交互,大大豐富了用戶的閱讀體驗。

  當前,數字閱讀正在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和習慣,對許多讀者而言,使用kindle閱讀器、微信讀書App閱讀電子書,通過喜馬拉雅App聽書已經成為新的閱讀潮流。

  日前,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成果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保持增長勢頭,各類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均有所增長。而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於數字化閱讀方式,傾向手機閱讀的讀者比例上升明顯,傾向紙質閱讀的讀者比例下降。

  數字閱讀在發展前期確實給實體書店帶來了衝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長徐升國認為,實體書店需要利用新技術努力實現線上線下融合,提供全渠道商品和服務的平臺。實體書店應通過線上營業生産自己的內容、打造自己的産業鏈、開發“私域流量”,自覺利用網路的影響力、輻射力,把流量帶到線下。

  數字化技術延伸了實體書店的銷售模式,也為讀者拓寬了閱讀場景。展望數字閱讀的未來發展前景,咪咕閱讀相關負責人説,未來傳統紙書也許會借助數字化技術,融入數字閱讀功能,如掃碼聽書、AR閱讀等,以此滿足不同類型讀者的需求,並通過網路平臺拓寬銷售渠道;數字閱讀也可以通過將優秀網路原創文學作品出版為實體書,延長作品的生命和效益,並不斷強化優質出版內容儲備。

  “我們不應該把數字閱讀與傳統紙本閱讀對立起來,而要看到它們在提高閱讀效率、促進全民閱讀等方面的積極價值。”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圖書館副館長、研究館員吳才喚説,目前,5G移動網路和智慧移動終端正在走上數字閱讀的“前臺”。新一代移動終端在攜帶方便性、功能齊全性、閱讀趣味性上呈現強大的生命力,它將與傳統紙本文獻一起成為讀者的可靠選擇。

  數字閱讀具備更為多元的盈利模式

  近日,閱文集團與平臺簽約作者之間的爭議成為風口浪尖的話題,免費閱讀的盈利模式、作家著作權、作品版權等問題引發輿論廣泛關注。面對爭議,閱文集團首席執行官和執行董事程武表示,將在保持、鞏固既有付費閱讀模式的基礎上,通過業務模式升級,在擁抱新技術和産業網際網路層面打開更多元的價值空間。

  當前,人們為知識付費的意願不斷增強。在數字閱讀領域,讀者對於付費閱讀的意願也呈現增長勢頭。《中國數字閱讀報告》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數字閱讀用戶平均願意為單本書支付18.9元,50%用戶願意為單本電子書付費20元以上,付費意願繼續提升。

  “除了消費觀念轉變,用戶願意為知識付費,為創作者的成果付費外,數字閱讀自身在內容和體驗方面的日益完善,也吸引了用戶願意為優質內容付費。”咪咕閱讀相關負責人分析説,然而需要看到的是,付費閱讀市場目前缺乏統一的標準,同時需要加強付費後的內容和用戶服務。這就要求付費閱讀在內容上作出精品,在體驗上進一步優化。整個行業也需要共同努力,制定相關服務標準和準則,實現産業和市場的規範化。

  除了付費訂閱之外,近年來,數字閱讀的盈利模式向更為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數字閱讀行業訂閱收入佔比60.8%,訂閱收入仍為主體。版權收入佔比28.9%,然而其增幅顯著,較去年同比增長達到164.5%。

  近年來,優秀網路文學作品版權得到深度開發和多重使用,有力地拉動了相關産業的協同發展。許多優秀的原創精品IP已經成為諸多遊戲、影視、動漫等文娛産業的源頭活水,承擔著為多種業態賦能的作用。這同時對原創作者的創作也有著激勵作用,可以促進新鮮“血液”的製造並推動整個行業良性健康發展。

  業內人士分析,鋻於數字閱讀的內容碎片化、互動化等獨有特徵,未來盈利點宜著眼于內容優化、閱讀體驗改進、精準且快速的更新和傳播方式以及與電商等其他行業的跨界融合,形成內容訂閱、廣告、衍生、應用等多個層次的結構化收入。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