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三個“1.8萬億元”為經濟復蘇注入強勁動力

2020-05-10 09:38: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面對疫情衝擊,我國迅速推出支援疫情防控保供、企業紓困與復工復産政策措施。減稅降費在全年有望為企業減負約1.8萬億元,提供1.8萬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提前下達今年地方債限額超過1.8萬億元……一系列財政金融政策精準有力及時,充分體現中央提出的“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衝疫情影響”。

  當前,這些宏觀政策措施的效應正在顯現,在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復工復産逐步達到正常水準,企業困難得到一定緩解,經濟社會運作逐步趨於正常。

  全方位減稅降費幫扶企業

  3月26日,江蘇儀徵方順糧油工業有限公司收到了458萬元增值稅留抵退稅,成為揚州市首戶享受到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産企業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的企業。此前不久,方順糧油還獲得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儀徵市支行2000萬元的再貸款。“留抵退稅和低利率再貸款有效緩解了資金壓力,我們將把資金用於原材料採購。”該公司財務負責人王小勇説。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造成了較大衝擊。中央明確,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宏觀政策重在逆週期調節,節奏和力度要能夠對衝疫情影響。減稅降費、地方債、再貸款再貼現等一系列“萬億元級”的財稅金融政策措施在第一時間出臺實施。從受衝擊到獲得政策扶持,方順糧油這番經歷是廣大企業的縮影。

  “國家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旨在注入確定性和分擔風險,對衝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一系列財政、貨幣政策密集出臺,為打贏疫情阻擊戰、穩定經濟運作提供了良好支撐。”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説。

  在2019年實施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基礎上,一系列新的針對性減稅降費措施迅速出臺。僅2月6日,財政部、稅務總局就連續發佈4個公告,構建防控疫情、助力企業的減稅降費政策體系。聚焦支援疫情防控工作、減輕企業社保費負擔、支援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穩外貿擴內需,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相繼發佈。

  “支援疫情防控,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關鍵是要把更大規模減稅降費落實到位,讓企業輕裝上陣。”財政部部長劉昆表示。

  稅務總局統計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累計實現減稅降費7428億元。其中,2020年新出臺支援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新增減稅降費3182億元;更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在2020年繼續實施,減稅降費4246億元。

  “為了應對疫情對經濟社會的衝擊,很多國家都出臺了相應的財政、金融政策。我國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體現了精準、有力、及時的特點。”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認為,隨著各項減稅降費政策充分發揮效果,再加上新的政策繼續推出,全年減負規模有望達到1.8萬億元。

  此外,為支援疫情防控,尤其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國家出臺了患者救治費用補助、一線醫務人員臨時性工作補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截至4月19日,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452

  億元,各地疫情防控經費得到了較好保障。

  再貸款再貼現有效“輸血”

  在減稅降費的同時,金融服務為疫情防控、復工復産、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精準扶持。

  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方面,在2月3日金融市場開市後,央行提供了1.7萬億元短期流動性。在年初全面降準0.5個百分點釋放8000億元基礎上,3月份定向降準釋放了5500億元長期資金,用於發放普惠領域的貸款。不久後,央行決定實施年內第三次降準,分4月15日和5月15日兩次實施到位。年內這3次降準共釋放了1.75萬億元長期流動性。

  受到市場高度關注的是,國家提供再貸款再貼現精準支援,前後金額高達1.8萬億元——2月初,設立3000億元防疫專項再貸款,中央財政予以貼息,主要用於重點企業抗疫保供。此後,新增再貸款再貼現額度5000億元,重點支援有序復工復産。3月3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明確,強化對中小微企業普惠性金融支援措施,增加面向中小銀行再貸款再貼現額度1萬億元。

  此外,央行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由原來的2.75%調成2.5%,運用低成本普惠性資金支援重點領域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産。

  對於3000億元防疫專項再貸款,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國強介紹,截至3月30日,9家全國性銀行和10個省市的地方法人銀行,向5881家重點企業累計發放優惠貸款2289億元,利率加權平均2.51%,在財政貼息50%後,企業的實際融資利率約為1.26%。

  同時,5000億元再貸款再貼現有力支援了復工復産。截至3月30日,地方法人銀行累計發放優惠利率貸款包含貼現2768億元,支援的企業戶數(含農戶)達35.14萬戶。

  這所有政策措施還尤為注重扶持中小企業及困難企業。比如,對於小微企業的稅費優惠包括增值稅減免、企業所得稅遞延納稅、社會保險免征;在金融支援方面,除了貼息貸款,還包括延期還本付息政策,支援多渠道融資,並創設政策工具支援銀行更多發放信用貸款等。統計顯示,3000億元防疫專項再貸款中,一半以上投向中小微企業。李旭紅認為,這些措施非常全面、精準,既涉及重要稅種的減免,又提供了大量金融支援,對廣大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而言是實實在在的幫助。

  “下一步,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堅持底線思維,根據疫情防控和經濟形勢的階段性變化,把握好政策力度重點和節奏,把支援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劉國強表示,要充分考慮中小微企業特點和目前面臨的約束條件,落實好出臺的各項應對措施,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萬億元級專項債券力促投資

  3月31日,河北成功發行政府債券244.1億元,包括新增政府債券175億元,支援沿海高速公路、南水北調配套工程、高校科技産業園等重點項目181個,其中包括疫情防控及公共醫療衛生能力提升項目45個、24.67億元,對市縣申報的疫情防控項目實現了全覆蓋、全保障。至此,河北省今年已累計發行政府債券862.1億元,支援了1395個重點經濟社會發展項目。

  在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中,資金問題關係重大。地方政府債券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工具,特別是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提前下達限額,有利於加快債券發行使用進度,對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去年年底以來,財政部提前下達了2020年部分新增地方政府債券額度18480億元,包括一般債券5580億元、專項債券12900億元。

  統計顯示,截至4月15日,全國各地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15691億元,佔提前下達額度的85%;其中,發行一般債券4624億元、佔83%,發行專項債券11607億元、佔90%。

  據悉,各地發行的新增專項債券,全部用於鐵路、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農林水利,市政和産業園區基礎設施等領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

  “加大專項債發行使用力度,具有長遠意義。專項債能夠有力支援交通基礎設施、民生服務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以及‘新基建’,這不僅能夠緩解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促進‘六穩’‘六保’,同時還有利於我國經濟結構優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李旭紅説。

  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落實落細、顯現成效,新的有力舉措也在持續推出。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衝疫情影響”,並明確了提高赤字率、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運用降準、降息、再貸款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等舉措。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了一系列新政策:允許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延緩繳納所得稅,延長支援疫情防控保供相關稅費政策實施期限;再提前下達1萬億元專項債新增限額,力爭5月底發行完畢;對保持就業崗位基本穩定的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延長延期還本付息政策。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的,不會改變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通過一系列政策對衝,能夠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當前要紮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有了充分準備和有效的政策與改革對衝,大變局中的風險就變成了重要戰略機遇。”劉尚希説。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