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日友好醫院援鄂醫療隊分享抗疫經驗:完成三項優化,開展救治工作

2020-05-09 18:51: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5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就中日友好醫院援鄂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中日友好醫院援鄂醫療隊副隊長、外科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段軍分享抗疫經驗。

援鄂醫療隊副隊長、外科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段軍。央視網記者 劉亮/攝

  援鄂醫療隊副隊長、外科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段軍。央視網記者 劉亮/攝

  段軍表示,為了應對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主要做了三大方面的優化。第一大方面的優化是,改造環境和設備。利用有限的條件,比如利用排風扇、塑封槍,自己改造病房,在24小時之內就將一個普通病房改造成了能夠收治呼吸道傳染病的隔離病房,基本建成了“三區兩通道”具備能夠收治呼吸道傳染病患者的基本條件的工作環境。在開科24小時之內,連續收治了50位患者。患者收滿以後,就遇到一個新問題,因為病人有重症的,也有急危重症的,出現設備、耗材短缺。當醫院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連夜從北京大後方運來了兩車24件重型生命支援的“武器”,包括大家熟知的呼吸機、監護儀、ECMO等等。有了這些“武器”以後,我們對於降低病亡率、提高治愈率,有了很大的底氣。

  我們醫院有一套設備,我們稱為移動式三級防護設備,起到很大的作用。大家知道,在重症病房裏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無監測不治療。也就是説,我們要給這些重症病人持續有效的監測,但是在隔離病房,當我們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有時候會出現“耳不聰、目不明”,這時候的監測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所推行的移動式三級監護,第一級指的是可視化報警系統,第二級指的是可移動中央監護站,第三級指的是自動預警系統。有了這樣的體系,我們就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哪些重症病人發生了病情變化,然後給予及時有效的處理和干預。

  段軍指出,第二大方面的優化是優化我們的人員和結構。來武漢的這些醫務人員中,有ICU的,有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有內科、外科、急診科等相關科室的,我們把所有醫生分為三個梯隊,由重症醫生和呼吸危重症醫生來管理危重症病人,這是第一梯隊。普通重症病人,由內科、外科、急診科和中醫科室的大夫進行管理。臨床上其他的包括協調保障的工作,由檢驗、放射等後勤科室,以及一些醫工、醫務的行政科室來管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們之前對重症醫學科和呼吸危重症醫學科有一套完整的教學培訓的體系,而我們用的呼吸機、ECMO、床旁超聲早就是我們日常行為的常規工作。

  最後一個大方面的優化是規範和流程。我們在醫院制定了很多不同的制度和流程,包括首診負責制,包括交接班制度和主診醫生負責制。對有創的和風險極高的情況,我們會根據臨床情況,加以改良和優化,讓操作者更少被感染的可能性。

  在我們設備到位、流程優化的基礎上,有序開展臨床救治工作。截至4月7日我們撤離武漢的時候,總共收治重症患者100名,有效地給這些病人上了有創、無創呼吸機的支援40例次,做了五個氣管切開術,上了4個ECMO,其中有1例是主動脈球囊反搏聯合ECMO雙重迴圈支援下的冠脈支架植入術。

[責任編輯:李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