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勤勞好家風
作者: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王永祥
重視勞動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前不久,《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頒布(下文簡稱為《意見》),《意見》為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必將對我國今後的教育事業産生深遠影響。現實中,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之外的重要一環,與其他教育形式相配合而共同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從歷史經驗來看,熱愛勞動的民族傳統也深入進家庭教育,通過家庭家教家風得以傳承。在傳統家教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習勞習苦”等都是勤勞家風最直接的表達。在勞動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今天,家庭也要傳承好勞動家風,注重發揮勞動的獨特價值,引導家庭成員形成愛勞動、會勞動、勤勞動的良好習慣,讓崇尚勞動的風尚成為營造家庭美好生活的奠基石。
力勸勤勞治家
傳統社會,“耕讀傳家”是人們普遍期許的理想生活,在大量的傳統家教文獻中,很多便是強調讀書與勞動相結合的訓示。在農業社會,重視農業生産勞動是齊家治生的最主要方面。顏之推在《顏氏家訓 涉務》篇中就批評當時的文學之士只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世經務也”的腐化風氣,並進而指出:“古人欲知稼穡之艱難,斯蓋貴谷務本之道也。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在顏之推看來,通過農業生産勞動體驗農事的艱辛,可使人珍惜糧食、重視農業勞動,其意在教育子弟在重學的同時,要充分認識到重農務本。他在《治家》篇中説:“生民之本,要當稼穡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園場之所産;雞豚之善,塒圈之所生。爰及棟宇器械,樵蘇脂燭,莫非種植之物也。”顏之推熟悉農業生産,他列舉了諸多稼穡種殖中的日用農物,意在教導子弟要能守農桑本業,做到勤儉有度,確保家人生活用度無憂。宋代著名愛國詩人陸游對勞動亦十分重視,他一生寫有眾多的家教詩,有一首《示兒》開頭就寫:“舍東已種百本桑,舍西仍築百步塘,早茶採盡晚茶出,小麥方秀大麥黃。”在這首詩中,他還表達了讀書和與子弟們談論國事的喜悅,但末尾仍不忘提醒子弟:“願兒力耕足衣食,讀書萬卷真何益!”教子弟熱愛勞動、喜歡學習、關心國事,他得很多家教詩都表達了相似或相近的主旨。在《示子孫》中,他説:“吾家世守農桑業,一挂朝衣即力耕”,仍是要子弟堅守世代耕作的好家風。
力主勤勞營家
農業社會,生産勞動是保障家庭生活穩定的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營生方式,只有勤於勞動才有可能保障家人衣食無憂。人的家庭生活離不開日用百物,治生就要重利,就連孔子也講:“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所以,重視勞作生産以保證生活,才是更多人的關注點。宋人葉夢得在《石林治生家訓要略》中認為,治生是從聖賢到普通人都在做、應該做、值得做的事,他説:“人之為人,生而已矣。人不治生,是苦其生也,是拂其生也,何以生為?”人生來就要經營生活,就需要勞動,滿足家庭及個人所需,這是人之為人的基本保障。他認為士農工商都有賴以生存的本業:“出作入息,農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貿遷有無,商之治生也;膏油繼晷,士之治生也。”社會各階層的人都要從事一定的勞動才能立足於世,故對家庭而言,經營生計、産業自然無可厚非。家庭治生合情合理,但葉夢得強調治生要符合道義,不能唯利是圖、損人利己。“治生非必營營逐逐,妄取於人之謂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議,幽有鬼神,於心不安,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此豈善治生歟?”葉夢得強調善治生者一是“要勤”,黎明即起並將與生活有關之家務及時料理,不得因循拖延,否則,“今日姑待明日,則費事損業,不覺不知,而家道日耗矣”,芒種時節如果不及時播種,秋收季節收穫自然不多。再是“耐久”,即要專心一事,不能“方務于東,又馳于西”,治多而不達,通過長時間的兢兢業業來使家庭獲益。
力行勤勞傳家
古人不僅在家教中重視勞動傳家,提倡勞動家風,而且還身體力行參加勞動,通過親身勞動,在傳承、培育家風的同時,為子弟家人樹立良好勞動榜樣。在這方面,曾國藩的家教尤其值得一説。曾國藩家教的一大特點就是崇尚勤儉,這是曾氏一門的世傳門風,早在曾國藩祖輩那裏就已形成,且代傳不絕。曾國藩説:“勤字功夫,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故曾國藩在家書中一再教導子弟切莫背棄家風。曾國藩講:“吾家累世以來,孝弟勤儉。輔臣公以上吾不及見,競希公、星岡公皆未明即起,競日無片刻暇逸。”此外,曾國藩在軍務政務之餘總不忘叮囑家人不廢稼穡,還常在家信中交流勞作經驗,這些均是對其家風的承續和踐行。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家風及其思想研究”(項目批准號:18YJC710072)、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新時代文明家庭家風培育研究”(項目批准號:19YB052)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