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丁茂戰:黨和國家戰略全局中的小康社會

2020-04-26 20:27:00
來源:理論網
字號

  “小康社會”是我們祖先的一種形象化的比喻,是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中國共產黨自成立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根本宗旨,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小康社會”就有了應有的戰略位置。今年,要打贏全面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我們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的戰略任務。

  從1921年到1949年,中國共產黨主要使命就是要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從而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掃清障礙。中華民族有著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過巨大貢獻。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進程的一個重大轉折,從此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中國人民經歷了戰亂頻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深重苦難,小康生活成為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的夢想。從此,中華民族面對著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即人民過上富裕的小康生活、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鬥爭就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就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我們黨義無反顧地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擔當,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經過28年的浴血奮戰,推翻了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的成立,為我們黨履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掃清了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

  新中國成立後,踐行初心和使命的中國共產黨,開啟了實現中國現代化偉大徵程。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踐行初心和使命上,堅持偉大理想與具體國情相結合,把實現現代化作為歷史任務提上日程。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再次提出: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強國。1975年,在社會主義建設遭受了“文革”嚴重破壞後,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仍然重申了“四個現代化”的目標。現代化是中國人民幸福生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體現。現代化目標的提出,使得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履行初心和使命的偉大實踐中,有了明確目標、清晰指向和具體抓手。從1949年到1978年這29年,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改革開放之後,我們黨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這是中華偉大復興、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階段性目標,是我們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戰略步驟。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同志將“現代化”作了具體化的安排,提出了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早在1979年12月,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就講道:我們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是“小康之家”、“小康狀態”。在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明確把“小康”放在“三步走”戰略布局中進行安排。他說: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黨的十三大對鄧小平同志的論述進行了係統化的闡述,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明確提出到20世紀末,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從此,伴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小康社會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戰略目標的內涵不斷豐富,離我們越來越近。世紀之交,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十六大上相繼指出,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要“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又把“全面建設”修改成為“全面建成”,即“確保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在黨的十八大上,胡錦濤同志對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賦予了全新內涵。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脫貧攻堅這一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吹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集結號”。黨的十八大之後,黨中央把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硬性指標,作出一係列重大部署。2015年11月,中央專門召開了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吹響了脫貧攻堅戰的衝鋒號,強調要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黨的十九大後,黨中央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三大攻堅戰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經過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團結奮鬥,我國貧困人口已經從2012年年底的9899萬人減到2019年年底的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國832個貧困縣中已有601個宣布摘帽,179個正在進行退出檢查,未摘帽縣還有52個,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正當迎來打贏全面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戰決勝之年,爆發了一場歷史罕見的冠狀肺炎疫情,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我們黨從來沒有被困難嚇倒過。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3月6日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擲地有聲地指出:“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全黨和全國人民正按照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在優先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推進脫貧攻堅,堅決完成這項對中華民族、對人類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偉業!

  我們就要取得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偉大勝利,困擾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絕對貧困問題即將歷史性地得到解決。這是中國共產黨人不屈不撓、長期奮鬥的歷史性成就,更是啟航新徵程、揚帆再出發的動員。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鬥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將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報刊社總編輯]

 

[責任編輯:李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