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北京朝陽為何是疫情高風險區?津冀來京人員還需14天居家觀察嗎?這場發佈會解答了

2020-04-21 14:18:00
來源:央視新聞
字號

  這兩天,“北京朝陽區成為疫情高風險地區”成為網友熱議的話題。據國務院客戶端小程式“疫情風險等級查詢”資訊顯示,截至4月19日18時,北京市朝陽區為高風險地區,北京其他區均為低風險地區。

  4月20日,在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表示,高風險地區的分級標準為累計確診病例超過50例,且14天內有聚集性疫情發生,照此標準,4月14日,北京市朝陽區確診的一例境外輸入性病例造成其家庭三人的關聯性病例,成為一起聚集性疫情,因此朝陽區疫情風險級別定為高風險地區。

  “隔離+核酸檢測”後一家五口4人確診

  上述境外輸入確診病例患者是一位在美國留學的中國男生,自述有鼻炎及痛風病史,長期有輕微咳嗽、鼻炎症狀。該患者入境後根據相關規定進行了14天集中隔離觀察,解除隔離前,兩次核酸檢測結果均呈陰性。解除隔離後,他回到居住地,與父母、弟弟、外公及1位保姆共同生活,獨自居住在一個房間內,單獨用餐,未外出。回家2天后,患者出現發熱、咳痰、咽痛、厭食等症狀,4月14日被診斷為確診病例。4月15日,北京新增報告3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是上述確診病例的家庭內密切接觸者,分別為其母親、弟弟和外公。初步判定有62名密切接觸者。

  不同風險等級地區 防控措施有啥不同?

  北京49名居家觀察人員違規外出被處理

  發佈會上,北京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徐穎表示,隨著北京市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好轉,部分居民群眾防範意識有所減弱,極個別居家觀察人員思想麻痹大意,自我約束不嚴,違背自身承諾,未能做到足不出戶。3月下旬以來,調查核實了49名居家觀察人員違規外出情況。徐穎了通報三個典型案例。

  案例一,沈某,3月29日,從外省區市抵京開始居家觀察,4月6日違規在小區內活動,社區對其提出警告,當天下午再次違規外出,乘地鐵到商場購物聚餐,4月8日社區會同民警對其訓誡,轉送集中觀察並做核酸檢測,費用自理,重新計算14天觀察期。

  案例二,汪某某,4月6日,從外省區市抵京開始居家觀察,4月16日17日兩次違規外出,外出與他人會面,4月18日,其居家觀察第12天社區同民警對其訓誡,轉送集中觀察,轉送集中觀察並做核酸檢測,費用自理,重新計算14天觀察期。

  案例三,王某,4月9日從外省區市抵京開始居家觀察,社區工作人員到府安裝智慧門磁並張貼居家觀察提示。4月15日,王某破壞門磁後騎自行車到銀行取款,乘計程車到某商場與他人面談業務。4月17日,社區會同民警對其訓誡,轉送集中觀察並做核酸檢測,費用自理,重新計算14天觀察期。

  津冀來京人員不再實行14天居家觀察

  北京市委組織部部務委員徐穎介紹,對於津冀地區連續駐留滿14天的來京人員、北京市往返津冀地區的人員,不再實行14天居家觀察。

  徐穎表示,居家觀察的,之前所有外省區市返京人員,都要按規定居家觀察,為期14天。根據4月18日政策調整,在津冀地區連續駐留滿14天的來京人員、北京市往返津冀地區的人員,不再實行14天居家觀察。在實際工作中,社區(村)與居家觀察人員普遍簽訂居家觀察承諾書,張貼聯繫服務卡,運用智慧門磁、可視門鈴、佩戴式體溫計等多種手段加強監督,實現“人防+技防”管理和群眾監督相結合,確保做到“足不出戶”。每日進行健康監測,觀察人員定時通過“京心相助”小程式上報體溫,設立心理諮詢熱線,指導居家觀察人員做好室內通風消毒等工作。同時,為居家觀察人員提供週到的生活服務保障,主要包括生活用品代購、生活垃圾處理、日常藥品代開等服務,對確需外出就醫的,經評估和備案後由專人專車護送。

  對1467名從國內其他口岸入境進京人員實施醫學隔離觀察

  發佈會上,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長潘緒宏介紹,1月23日以來,北京警方共檢查車輛900萬輛次、人員1900萬人次,勸返車輛3萬輛、人員6.6萬人,流轉社區管控5.2萬人。

  3月20日以來,共對1467名14日內從國內其他口岸入境進京人員實施了醫學隔離觀察,實現了對其他口岸入境進京人員的閉環管理。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