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堅定必勝的中國信心⑤丨新動能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更強動力

2020-04-18 15:56: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前不久在浙江考察時指出:“要抓住産業數字化、數字産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佈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産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疫情發生後,當一些傳統産業遭受衝擊,資訊技術、數字産業等領域卻“身姿”穩健,線上消費和智慧經濟更是爆髮式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8536億元,增長5.9%,比1-2月份加快2.9個百分點;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3.6%,比1-2月份提高2.1個百分點。 3月份,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8.9%,其中電腦、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9.9%。

  從系列數據可看出,在疫情挑戰下,蘊藏在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中,涵蓋大數據、雲計算、智慧製造、數字經濟、資訊技術等多領域的新動能呈現逆勢而上、激流勇進的韌勁。正是這種韌勁,為中國經濟注入更強動力。

  新動能為何如此強勁?首先得益於“底子”更厚了。此次抗擊疫情過程中,遠端辦公、視頻會議、線上教育、網上博物館、數字娛樂等産品和服務加速升級服務民生,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被廣泛用於疫情防控,許多企業在時間緊任務重的高壓力下實現“神速”轉産擴産,這種敏捷強大的反應力正是來自不斷鞏固的創新基礎。

  近年來,我國科技投入大幅增加,2019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比上年增長10.5%,與國內生産總值之比為2.19%。研發人員總量也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人才優勢不斷強化。

  資金投入和人才隊伍雙輪驅動,創新成果加速孕育而生:載人航太、探月工程等戰略領域跨越發展;超級雜交稻、高速鐵路、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産業處於領先水準;人工智慧、5G、物聯網、量子通信等新興技術領域潛力巨大;新型健康業、智慧城市、現代物流、教育服務、共用經濟、新零售等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涌現。

  這些涵蓋了從基礎前沿到新興技術、從科技研發到模式創新等多元領域,呈現系統性、全方位綜合發展優勢的創新成果,成為孕育新動能的堅實載體。

  新動能核心在“新”,關鍵在“動”。近年來,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高新區內創新生態不斷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等雙創平臺加速壯大,院所高校成果轉移轉化更加通暢,科技服務業快步發展,合力為産業和市場源源不斷輸送新動能。

  以國家高新區為例。目前,承擔國家防疫相關技術應急攻關的企業中,有2/3來自國家高新區。截至4月1日,169家國家高新區內,企業整體復工率達到79%,其中規模以上企業的復工率達到94.2%,有35家國家高新區實現總體復工100%。

  新動能的強勁動力還來自於持續深化的改革。近年來,我國在科技體制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實質性突破。尤其是圍繞激發科研人員積極性創造性和創新主體活力,出臺系列改革舉措,比如提高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比例等。

  與此同時,我國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大力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創新監管方式服務新模式新業態,為創新創業打造更優環境。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我國科技創新與世界頂尖水準相比在很多領域存在較大差距,比如基礎研究的原創能力有待增強,引領科技前沿方向的能力尚需提升。同時,圍繞激發人才創新動力、推動成果轉化等關鍵領域的改革還需持續深化。

  這次疫情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新動能的勃勃生機,也給創新創業帶來更多思考和動力。我們應借力新基建、新消費等契機,加大合力在法律、政策、服務、平臺等多方面深化改革,下大氣力優化科技成果産出和轉化,持續探索新模式新業態,用更大決心和魄力發展新動能,用不斷壯大的新動能堅定必勝信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董碧娟)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