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荔枝網評:數字化激活文化發展新動能

2020-03-26 21:09:00
來源:荔枝新聞
字號

  特約評論員/曾俊嘉

  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既是一次大戰,也是一次大考。面對嚴峻形勢,一些文化企業危中尋機,查漏補缺的同時發現亮點、挖掘特點和培育新增長點,實現了“線下”到“線上”的新升級與新蛻變。“國博邀您雲看展”的網上閱讀量超6500萬,布達拉宮首次網上直播僅一小時就有92萬人次觀看……“雲遊博物館”等新模式為文旅産業提供全新增長點,為推動企業復工復産、保持經濟平穩運作提供了新路子,貢獻了文化力量。

  插上數字羽翼,賦能文化産業,推動經濟發展。抗擊疫情期間,全國各地採取最嚴密的防控措施,文物珍品和自然景觀“走不出去”,博物館和風景區“迎不進來”遊客,文旅産業受到一定衝擊。如何走出發展的尷尬困境,以網際網路技術為代表的數字化應用,猶如“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讓文物“飛進尋常百姓家”,也讓我們在家就能欣賞中華美。從今年2月開始,抖音、淘寶、騰訊、快手等大型網際網路平臺相繼舉辦“雲遊博物館”直播活動,全國幾十家博物館參與,網友反響熱烈,單日觀看量超過千萬。儘管“雲遊”是非常時期的特殊之舉,但社會大眾對文旅産業數字化的普遍好評與廣泛關注,更證明這條新路走得通、走得好,是網際網路時代公共文化服務的新趨勢。推動直播走向常態化,運用新媒體賦能文化産業,數字經濟大有可為。

  透過數字放大鏡,煥發文化魅力,拓寬就業渠道。文旅産業雲遊模式,不同於以往的實地遊覽。在博物館和風景區,我們更多的是注重看,直觀地去感受文物之美和山水風光的秀麗。“雲遊博物館”則改變了傳統的遊覽方式,不進展館、沒有文物,細細聆聽和品味背後的歷史與演變。我們在講解員的引導下“聽”到了不一樣的美,感受到了蘊藏在古跡裏的民族智慧、風景中的鬼斧神工。“講過的文物像活了一樣,它們都有自己的脾氣、秉性、前世今生。”這是網友最真實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不是單向的“資訊播報”,而是我們與講解員之間的雙向互動。從一開始緊張地準備資料到現在的侃侃而談,講解員的走紅為文博産業發展打開了新視野。通過數字化,提升現代化,培育優秀講解員,不僅能宣傳推廣各地豐富的文旅資源,積極打造文旅品牌,帶動文創産品銷量,而且拓寬了就業渠道,築起吸納就業新陣地。

  品味數字盛宴,增進文化自信,實現文化小康。很多人其實是喜歡文物的,但往往看到晦澀難懂的知識就喪失了興趣。借助網際網路發展文旅産業,不是簡單地長篇贅述文物的外形、材質、年代等,而是要實現“窄播”到“廣播”的擴展,發展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讓更多人走進中華文化、愛上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化。2月23日,甘肅省博物館在淘寶直播平臺舉辦了兩場直播。直播間實時線上人數最高達90多萬,是去年全年觀眾總數的半數以上,直播中還展示了銅奔馬等平時難得一見的鎮館之寶,推出有獎問答等互動活動,為觀眾送出60余件精美的文創産品。數字化為我們獻上了豐富的文化盛宴,從“看不懂”到“聽得懂”,在形象生動、通俗易懂的講解中,品味中華文化的獨特韻味,堅定中華文化的強大自信,用網路打破時空限制,實現文化領域的“全面小康”,不斷滿足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實踐證明,“網際網路+文化”不僅在防疫抗疫中顯示出強大的生機與活力,更為經濟社會發展贏得了新機遇、新渠道,不斷釋放“文化強”的磅薄能量,為奮力奪取“雙勝利”提供了保障。(曾俊嘉)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