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部分歸國人員刷存在感 媒體:帶回國的公主病不能慣

2020-03-18 13:35:00
來源:新京報
字號

  (原標題:帶回國的“公主病”,防疫不該慣著)

  既然選擇回國,就要尊重國內的防疫政策、依法履行隔離義務,也是要提前做好心理建設。

  3月16日,全國新增確診病例21例,其中武漢1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20例。中國以外累計確診超10萬例,疫情的蔓延速度令人焦心。嚴防境外輸入,成了當下疫情防控的主戰線。

  隨著歐美等國家疫情形勢的惡化,一些留學生、華人華僑踏上了回國之路。雖然絕大多數入境人員都能夠理解、配合口岸的工作,但也有極個別人,在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不失時機秀一把“存在感”。

  先是3月14日,微博名為@豌豆公主病的日常 的留學生引發輿論關注。她在微博吐槽:她跟同伴請求檢查,但卻被長時間滯留在醫院門診,“不吃不喝不睡”。鋻於“吃不上飯”,他們開始質問工作人員,並將這一過程錄成視頻發上網。隨後,有醫護家屬解釋,醫院提供了免費泡麵。

  無獨有偶,3月15日,一名女子在隔離點拒絕喝白開水,堅持要喝礦泉水的視頻也引起熱議。在視頻片段中,該女子甚至怒斥“沒有人權”。民警對其口頭警告稱,這裡是隔離區,你不是來旅遊的。

  新聞就怕連連看。3月16日晚間起,一段國外返京女子不隔離外出跑步的視頻再次刷屏。據了解,該女子為澳大利亞籍華人,返京後不按規定居家隔離外出跑步且不戴口罩。面對社區防疫人員勸説,該女子不但不聽勸告,還大喊“救命,騷擾”。

  客觀説,擱在平日,這些人的需求一點也不過分。但現在是特殊時期,不能只講待遇,不講義務。

  這幾位是正常的權利申訴,還是“公主病”發作,本不難分辨。但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是,不能一邊去別人家“做客”,一邊又表現出嫌棄和鄙夷來,這很不得體。

  放在現在的語境之下,把社會上這種很常見的小摩擦看做是“權利之爭”、看做是“捍衛人權”,也不免上綱上線。尤其是,拿這些“大帽子”去刁難一線防疫人員,則更顯得是在生拉硬拽。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一個共通的原則是權利和義務的平衡。在這條權利-義務的橫線上,每個國家的參考坐標不盡相同,抗擊疫情的“打法”也各異。但“甘蔗沒有兩頭甜”,既然選擇回國,就要尊重國內的防疫政策、依法履行隔離義務,也是要提前做好心理建設。

  當然,無論是憑著這些極端案例去歧視、妖魔化歸國人員,還是拿著這些視頻去抹黑國內的抗疫政策,都不免片面。

  在疫情前期,很多留學生、華人華僑“全球掃貨”捐贈口罩,甚至有的還忍受著國外的歧視;如今,無論是否選擇回國,我們心繫每一位同胞的健康和安全。按照張文宏醫生的建議,在選擇是否回國之前,要冷靜地考慮好未來一段時間的打算;同時採取有效的個人防護(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再加上戴口罩)。不過分恐慌、不盲目跟風,時刻做好防護,才有安全感。

  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入境管控將是我國最大的壓力來源。目前,各地也在逐步把戰線收縮到入關口岸,在人力調配上,也越來越從容。隨著相關制度規範逐步完善,對入境人員的服務管理力量進一步充實,相信接下來類似的摩擦會越來越少。

  目前,上海浦東新區已投用的18個隔離點,工作人員為隔離者提供快遞到府服務;在北京懷柔的隔離點,不僅提供14天所需的生活用品以及醫用酒精噴壺、洗手液、礦泉水等“暖心服務包”,還會根據外籍人士需求和飲食習慣,科學制定配餐。一些定居在國內的外籍人士,也主動當起了志願者,為語言不通的外籍人士提供溝通服務。

  對於入境人員來説,理解並配合一線工作者的要求,哪怕忍受一點“不舒適”,這是應盡的義務;而對於接收一方,在入境者自費隔離治療的前提下,也不妨提供力所能及的保障,盡可能減少抵觸情緒。畢竟,平穩防控入境風險,需要這樣的“相向而行”。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