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復工復産:下好全國一盤棋

2020-03-15 11:21: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做好“保障員”,打通産業鏈,加強跨區域合作組織輸送人力資源,無縫銜接保障異地就業人員返崗復工。連日來,各地深入貫徹落實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精神,採取切實有效的政策措施實現人財物有序流動,精準推動復工復産。在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的同時,生産生活秩序正加快恢復。

  “門到門”無縫銜接:精準服務返崗就業

  西南地區是我國主要的勞務輸出地之一。春節期間,重慶共有600多萬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為幫助他們返崗復工,重慶協調返崗專列和包機,調派2000多輛專車,保障從家門到車門、從車門到廠門的“三門”無縫銜接,將返崗復工人員輸送到上海、浙江、廣東、福建等地。

  四川每年約有2500萬人在外務工,其中近700萬人流向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疫情防控期間,四川與廣東、浙江達成勞務協作和健康證明互認共識,繼續履行與北京、重慶和新疆的勞務合作協議,加強供需對接,共同做好人員組織、健康服務、交通保障,促進復工復産和穩定就業。

  疫情防控初期,貴州共有251萬春節返鄉的農村勞動力滯留在家。貴州先後投入12.7億元就業補助資金幫助他們返崗復工。雲南省昭通市共有224萬外出務工人員。自2月13日專人專車護送23人前往浙江返崗復工以來,昭通日均輸出3萬餘人,其中2月26日一天便通過高鐵、包機和專車輸送了7萬餘人。

  各省市也通過解決招工難全力助推企業復工復産。浙江臺州200多名幹部分成41個工作組分赴四川、貴州、河南等地駐點招工,計劃為臺州企業招引20萬名新老員工返崗就業。為吸引更多人前來創業就業,臺州還推出“一崗、一票、一碼、一險、一助”的“五個一”制度,要求必須為每名招引的員工落實一個工作崗位,自己到臺州的員工可享受車票費用全額補助,首次到臺州就業的員工可獲得一次性補助2000元。臺州還推出“務工無憂”保險方案,為全市外來務工人員投保,解決他們務工期間的後顧之憂。

  “一對一”全鏈條服務:加快復工復産步伐

  位於深圳市福田區的華強北被譽為中國電子第一街,輻射範圍從珠三角延伸至東南亞。華強北不復工,不僅眾多商戶受影響,而且有可能導致一些全國性電子産品供應鏈的中斷。但各專業市場屬於人員密集場所,場內通風條件難以達到復工標準,怎麼辦?經過嚴格論證,戶外交易帳篷很快在華強北主街上搭建完成。在2月23日戶外交易啟動當天,就有400余戶商戶在帳篷底下完成了交易出貨。

  加強財政金融支援、降低企業運作成本、強化穩崗就業保障、實施重點企業扶持、幫助企業復工復産。各級黨委政府貫徹中央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盡最大努力將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2月20日,江蘇省昆山市開通全省首條復工專列,這些連接勞務輸出地和昆山的復工專列計劃為企業接回1萬名員工,用工企業和乘客無需支付任何費用。江蘇省江陰市全面落實“惠企25條”,建立完善領導掛鉤聯繫、派駐企業督導、應急備勤等機制,幫助企業解決物資運輸、防護用品保供等實際困難。截至2月26日,江蘇已有4.4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復工面達98%。

  雲南省保山市在強力助推規模以上企業復工復産的同時,出臺了從信貸、融資、房租減免等11個方面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惠企措施。2月17日,騰衝市發佈加大援企穩崗力度、加快大健康産業等穩定經濟運作的16條措施。25日又再次加大力度,推出了從推動項目建設、強化要素保障等15個方面全力支援企業復工復産的配套措施。

  成都市青白江區通過簡化服務業復工複業工作流程提速度,通過企業分類、行業指導、生活保障“三張清單”增效率,通過“共用員工”當聯絡員、服務員、宣傳員送服務,使規模以上服務業2月底便全部復工複業,實現了國際化現代服務業的強勢回歸。位於臺州市黃岩區的一家企業生産防疫用的抗菌免手洗消毒液,但包裝材料要靠配套企業供應。通過市區協調,兩家企業實現了同步復工復産。一家藥業公司為支援疫情防控,準備調整計劃加大呼吸類藥品生産,臺州市很快協調金融機構為其提供了3000萬元的“抗疫資金”專項授信。

  在重慶,大數據智慧化成為有序復工復産的驅動力。據重慶市經信委主任陳金山介紹,截至3月1日,重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工率達98.8%,其中智慧化程度較高的産業基本上已全部復工復産。

  引外資穩外貿暢通道:在戰疫中保持高水準開放

  2月27日,一列中歐班列滿載著從荷蘭進口的奶粉到達重慶,經過集散分撥後又出發前往湖南長沙。這是中歐班列(渝新歐)在疫情期間開通的“歐洲-重慶-國內其他省市”的點對點專線運輸服務。

  各地各部門在擴大開放中推動復工復産,努力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幫助外資企業解決復工復産中的困難,保障龍頭企業復工復産,保持國際物流通道暢通,維護全球供應鏈穩定。

  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的重慶,也是我國首條中歐班列(渝新歐)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重慶採取措施開放境外集貨倉庫,創新開通點對點專線運輸服務。成都國際班列也對境外收貨方為政府和相關慈善機構的救援物資,提供從歐洲、東南亞鐵路運輸至成都,並接續至全國其他地區的全程物流免費運輸服務。

  2月24日,海關總署出臺了包括減少報關次數、降低報關成本、加強樞紐站點建設等促進中歐班列(成都)發展的十條措施。成都抓住機遇通過“一線作戰”“現場辦公”加快成都國際鐵路港綜保區建設,目前已簽約引進一批國內外智慧家電、保稅冷鏈等重大項目。中歐班列(成都)今年以來開行量較去年同期增長80%,截至2月中旬運送貨物已超過14萬噸。

  接續産業鏈,打通供應鏈,強化企業用工保障,著力擴大有效投資。在重慶外資企業最為集中的兩江新區,截至2月底絕大部分外資企業已復工復産。重慶海關出臺11條措施,從保障急需的生産設備和原材料快速通關等六個方面支援外資企業復工復産。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