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特寫 | 一個封閉社區的保障鏈條

2020-03-15 11:17:00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字號
    “超市的東西到了,我來叫名字,大家按順序下樓,不要扎堆。”3月11日下午,24歲的張文穎在小區微信群發出取貨通知後,熟練地將幾大包蔬菜挪到小區門口。身後青石板鋪就的路面上,統一包裝的商品密密麻麻擺了一地。

  張文穎是湖北荊州人,在宜昌一家國企工作。今年春節期間,由於兩地“封城”,滯留在老家的她以在職黨員身份到社區報到,擔任志願者。她服務的小區名為三義街16號院,是一個地圖上找不到標記的老舊小區,90多戶居民中一半以上子女在外地工作。

  “現在正值封閉管控,我的主要工作是為大家採購生活物資。其中,超市採購每三天一次,居民在群裏下單,不會用微信的就打電話,我整理後提交給定點超市,在送貨前逐一確認訂單並代收貨款。以前超市人手不足,需要我們幫著分揀和配送,現在基本上不用了。”張文穎告訴記者。

  除了三天一次的超市採購,“接到即辦”的藥品採購和不定期的農産品團購,都是志願者的服務內容。負責16號院的志願者中,既有下沉幹部、在職黨員,也有不少普通居民。在社區黨組織的帶領下,這個不到10人的團隊挑起了後勤保障的重擔。

  叫到名字後,易明罡從張文穎手中接過裝滿物品的塑膠袋。西芹、萵苣、青椒、韭菜、紅蘿蔔、麵粉,一共花了33.4元。在上海工作的他,已是第四次參加採購:“春節儲備的食物比較多,一直到2月中旬才吃完,然後就在群裏下單。除了超市商品,今天還收到了團購的米粉、麻鴨等土特産,米粉一份4斤12元,鴨子一隻65元,不僅實惠,還豐富了餐桌,打算今晚就做老鴨湯。”

  在杭州工作的黃程注意到,雖然大家都是以大米為主食的荊州本地人,但下單購買麵粉和酵母粉的越來越多:“可能是疫情期間,大家為了豐富日常生活、放鬆緊張情緒,從網上學習製作蛋糕、麵包、饅頭等麵食,我們家前兩天就學會了做包子。”

  記者查閱訂單發現,雖然不是所有商品都能買到,但基本食材供應不成問題。有些“搶手貨”,如茼蒿、紅菜薹、千張、豆腐等,即使斷貨,下次採購時也還有機會。除了吃的,牛奶、可樂、八寶粥等飲品也能管夠。在“封城”狀態下,保持充足的供應和平穩的價格並非易事。

  “就保供而言,我認為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首先是自然資源優勢。”荊州市商務局市場秩序科科長董寧介紹説,荊州是魚米之鄉,本地糧油、蔬菜、水産品都很豐富,而且擁有輻射十余個省市的區域性農産品批發市場,即便是現在也有四五百家商戶開放,本地商超的糧油、蔬菜、水果、副食品都從這裡調劑。

  “另一方面,政府職能部門積極做好防疫期間的貨源監控,發現短缺馬上調配。在小區全面封閉後,我們採取了物資配送進小區的方式,動員大型商超、農業合作社以及母嬰用品經銷商等市場主體,對小區進行直銷和配送。前不久,我們還推出了‘免費蔬菜包’等活動,由政府買單,向市民免費發放。”董寧告訴記者。

  據了解,在保供的基礎上,為防止哄抬物價,荊州市商務局聯合市場監管局,督促重點商超對26種主要商品作出不漲價承諾。該市市場監管局還通過“荊州發佈”微信公眾號,對重點商超每日價格情況進行公示。

  “我們的主要職責是品質安全監管和物價穩控。在監管方面,主要對配送社區的各類物資進行抽檢,消除品質安全隱患;在物價穩控方面,每天有5個班組開展市場巡查,發現哄抬物價行為及時處理,目前已查處60多起。”荊州市市場監管局應急管理與食品藥品協調科科長鄧剛説,他們還針對管控升級後網路銷售的興起,創新監管方式,要求相關職能部門所有黨員幹部進駐所在小區微信群,主動亮明身份,發現違規售賣行為及時介入。

  “説到底,在疫情面前,無論是政府職能部門,各類市場主體,還是社區幹部和志願者,都是後勤保障鏈條上的重要環節,缺一不可。只有大家共同擔起責任,才能切實做好保障工作。”鄧剛表示。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