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戰疫”春耕繪畫鄉村振興新圖景

2020-03-13 22:52:00
來源: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字號

  搶收西芹,翻耕土地,移栽瓜苗……重慶市合川區臨渡村到處生機勃勃,村民們正趁著大好春光搶農時、忙春耕。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黨中央連續17年聚焦“三農”主題印發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這是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是加快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備耕,兩手抓,兩不誤,從南到北,全國春季農業生産熱潮涌動。今年春耕時節正是疫情防控關鍵時期,遭遇不少困難和挑戰,各地各部門遵照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堅決克服疫情對春耕備耕帶來的不利影響,不遺餘力把被疫情耽誤的春光“搶”回來,特別的“戰疫”春耕展現出活力勃發、生機盎然的鄉村振興新圖景,更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打下堅實基礎。

  政策加持穩住農業基本盤。農業穩則經濟穩,保春耕備耕就是保夏糧豐收。針對疫情影響帶來的農資供應難、農機下田難、農民耕種難等現實問題,不僅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支援春耕生産的政策舉措,而且各地也因地制宜把中央政策落實落細,在有力有效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通過支援農資復工復産、電商助供、線上指導等多路徑打通春耕備耕“疫梗阻”,並且組織黨員幹部、農技人員等志願服務隊,在農資供應、農技指導、農機維修等方面幫助群眾排憂解難,及時、有序恢復春耕生産,有力地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裝備升級給鄉村振興賦能。疫情是一次危機,也是“三農”抗風險能力和鄉村振興成色的試紙。近些年來,國家下大力氣推動農業補短板、改善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據有關報道顯示,今年預計全國投入春季農業生産的植保無人機超過3萬台,“北斗”定位無人駕駛拖拉機及配套精準作業農機具超過2萬台套。農機的大範圍推廣及農技的廣泛應用,不僅顯著減少了春耕成本的支出,而且大大提高了生産效率,為爭時間、搶農時、對衝疫情影響,確保今年春耕備耕的進度和品質提供了有力支撐。

  打牢高品質發展生態底色。綠色發展、生態發展是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實現農業高品質發展的前提基礎,也是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湖南省益陽市南縣推廣“稻+蝦”模式, 55萬畝稻蝦畝均增收3500元;黑龍江省綏化市以龍頭企業帶動“種養加”全産業佈局實現産業增值3200萬元……目前我國已經建設52個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和298個農業産業強鎮,推動綠色産業發展,既優化“三農”資源要素配置,提高了種養殖效率,又促進了生態保護,改善了人居環境。産業旺、百姓富、環境好、生態美,恰是我們期待的鄉村振興美麗新圖景。

[責任編輯:李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