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任澤平:以改革應對衝擊,將開啟中國經濟新時代新週期

2020-03-12 16:13: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2日訊(記者 馬常艷)“如能推動新一輪改革開放,最好的投資機會就在中國。”恒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恒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近日在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宏觀經濟熱點問題研討會上表示,面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只要以改革的方式積極應對,將化危為機,開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代新週期。    

  任澤平表示,疫情主要是短期衝擊,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基本面和長期趨勢。他用一系列數據分析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何在: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美經濟主導全球。2019年中國GDP規模達99萬億元,相當於14.4萬億美元,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GDP相當於美國的約67%,中美差距正在快速縮小。據IMF估計,2019年全球GDP總量達86.6萬億美元,其中,中國和美國佔全球GDP比重分別為16.6%和24.7%。

  2019年中國GDP實際增速6.1%,仍處於世界領先水準。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主要發達國家經濟增長乏力,美國GDP實際增速2.3%、韓國2.0%、英國1.4%、日本0.7%,均遠落後於中國。

  中國每人平均GDP仍有較大增長空間。2019年中國每人平均GDP為70892元,即10277美元,僅為美國的約1/6,英國的1/5,與1981年的日本、1994年的韓國相當,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中國城鎮化率仍有20%的提高空間。2019年中國城鎮化率60.6%,僅略高於2018年世界平均水準55.3%,遠低於高收入國家平均城鎮化率81%。同時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遠低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還有約2.3億農民工及家屬子女未能市民化。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和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中國有覆蓋14億人口的統一市場,商品、人員、服務和資本均可自由流動,産品的研發、生産、物流、銷售等環節都存在巨大的規模效應。

  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2019年末中國勞動力年齡人口約9億,就業人員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高素質人才有1.7億,每年有約800萬大學生畢業。儘管中國總人口已跨過劉易斯拐點,但人口素質的上升使得中國孕育了新一輪、更大的人才(工程師)紅利。

  中國創新創業十分活躍,新經濟獨角獸企業數僅次於美國。2019年中美新增獨角獸分別佔全球比重為12.6%和55.9%。未來中國資訊服務業與人工智慧、AR、VR技術結合仍將釋放巨大增長潛力,為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動能。

  任澤平初步判斷,此次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將大於2003年非典,但時間可能更短,具體影響大小取決於疫情持續時間和政策對衝力度。

  他認為,當前應兼顧應對疫情和長期改革,供求兩側發力,推出幾項具有破冰效應、釋放重大信號、能夠提振各方信心的關鍵舉措。一是提前儲備項目,疫情後實施大規模的基建,把由疫情衝擊經濟砸的坑填上,尤其對人口流入的城市群和區域中心城市進行適當超前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行業投資,以刺激需求、穩定就業,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中國製造競爭力,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二是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並優化方式,從減增值稅改為減企業所得稅和社保繳費率,提高企業獲得感。

  “危機並不可怕,關鍵看怎麼應對,不要放過任何一次危機。”任澤平回顧歷史説:1998年遭遇亞洲金融危機,隨後我國推動了國企改革和住房改革;2001年面對“狼來了”擔憂,我國主動擁抱全球化,加入WTO,極大地釋放了人口紅利,開啟了中國經濟高增長的黃金十年。他相信,面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只要以改革的方式積極應對,將化危為機,開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時代新週期。

  為此,他建議,放開汽車、金融、能源、電信、電力等基礎領域及醫療教育等服務業市場準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以註冊制改革為抓手,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五大配套制度;推動以人地掛鉤、金融穩定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強化居住和實體經濟屬性,弱化金融屬性,既不要刺激,也不要刺破,實現“三穩”;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積極性,給地方官員新的激勵機制,給民營企業家吃定心丸。

[責任編輯:王琳]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