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澳媒體揭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為何詆毀中國

2020-03-12 11:00:00
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字號

  在澳大利亞一些政客和媒體近年來炒作中國話題的浪潮中,一家智庫的出鏡率奇高: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其研究報告和學者觀點經常被拿來引用,但其偏頗立場也遭到許多有識之士的批評。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近日發表的一篇文章,從該智庫的資金來源構成,揭開了其反華立場的根源。

  戰略政策研究所背後的“金主”

  澳大利亞經濟專欄作家米裏亞姆 羅賓近日在澳《金融評論報》發表了題為《澳大利亞“中國觀”轉變背後的智庫》的文章,起底澳大利亞知名智庫——戰略政策研究所近年來詆毀中國的種種論調,稱其目的就是為金主發聲。

  據報道,戰略政策研究所成立於2001年7月。曾擔任首任所長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休 懷特坦言,該所最重要的預算是霍華德政府通過國防部的資助,每年400萬澳元(1澳元約合4.6元人民幣),補助協議2022-2023財年到期。

  文章稱,戰略政策研究所總會得到授權,獲取其他途徑的資助。因此,在本財年國防部資助只佔其900萬美元總預算的43%。該所最新年度報告列出了其他三類金主。第一類是國防部承包商,如洛克希德 馬丁公司、諾斯羅普 格魯曼、泰利斯和雷神等著名公司。第二類是技術公司,如微軟、谷歌、澳大利亞電信和甲骨文等。第三部分是來自外國或地區政府的捐獻,其中很多是中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澳大利亞政府的“外國影響透明計劃”,本用於監視中國政府在澳大利亞的影響,卻“捕獲”了戰略政策研究所更多的最新金主,包括北約、美國國務院以及英國外交與英聯邦事務部等。

  戰略政策研究所為國防部等發聲

  文章稱,不斷增長的資助,使得戰略政策研究得以啟動一系列新項目,越來越關注中國。該智庫的“研究成果”包括《全球採花,中國釀蜜:中國軍方與外國大學的合作》《“繪製”中國新疆的教培中心》等報道,這些都曾被西方媒體大肆報道。值得注意的是,該智庫的一個中國項目負責人亞歷克斯 喬斯克,還是澳九號新聞臺關於“中國高級間諜王立強潛逃澳大利亞”的撰稿人,而王立強之後被證明只是個騙子。

  戰略政策研究所這種“拿人手短”的情況,該所執行所長彼得 詹寧斯也曾直言不諱:過去5年,這個以堪培拉為基地的智庫掌控了澳大利亞公眾對“中國崛起的理解”。它在國會有很多鐵桿粉絲,國會提出的很多問題都可追溯到該研究所,如中國在澳大利亞大學的軍事介入,新疆維吾爾族“再教育營”的擴散等。

  事實上,戰略政策研究所為了所謂的金主的利益,不惜歇斯底里地煽動反華,也招致各行各業人士的聲討:前駐華大使芮捷銳將其視為“澳大利亞‘中國威脅論’的總設計師”;前新州州長鮑勃 卡爾控告其拋出了“片面、親美的世界觀”;資深編輯托尼 沃克抨擊其“反烏托邦世界觀,幾乎沒有將中國視為潛在合作者留下餘地”;前澳航首席執行官約翰 梅納杜更認定其“缺少誠實,讓澳大利亞蒙羞”。

  有學者指出,澳大利亞對中國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鷹派”文化,具體表現是:很多人無需鼓動,就相信中國及其人民最壞的一面。以戰略政策研究所為代表的智庫對澳中經濟、旅遊、教育合作視而不見,為了金主不惜醜化甚至妖魔化中國,從而加深了澳民眾的仇外心理,惡化了澳中關係。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