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同時間賽跑 與病魔較量——湖北全力以赴救治患者

2020-03-10 11:34:00
來源:湖北日報
字號

  3月2日,武漢市第一醫院ICU病房,醫護人員使用人工膜肺氧合器(ECMO)搶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蔡俊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蔓 龍華

  現在疫情防控正處於膠著對壘狀態,廣大醫務工作者一定要堅持下去,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的精神,發揮火線上的中流砥柱作用,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打好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

  ——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連線湖北時的講話

  要加強重症患者救治,促進高水準團隊協同攻堅、多學科專家聯合攻關,發揮好重症專業救治力量作用,提高臨床治療精準性、有效性,努力降低病亡率。要及時收治輕症患者,及早實施醫療干預,儘量減少輕症轉為重症。

  ——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的講話

  這個冬春,一場英勇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鬥,註定寫進新中國壯闊跌宕的歷史。

  在這場艱苦鬥爭中,在決勝之地湖北,20多萬白衣戰士勇於擔當,挺進一線,爭分奪秒,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用汗水和生命去拯救生命。

  3月9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國家衛健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湖北除武漢以外所有地市連續4日無新增確診病例;武漢連續2日新增確診病例降至50例以下。

  與此同時,多項數據顯示,武漢疑似病例明顯減少;出院病例持續增加,重症和危重症病例、病亡人數持續下降。

  不麻痹、不厭戰、不僥倖、不鬆勁,慎終如始、持續用力,戰鬥在一線的廣大醫務工作者堅信: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時間就是生命,每個人都在快一分、搶一秒

  本是舉家歡慶的新年,卻被驟然來襲的病毒打亂!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

  沒有絲毫的遲疑,白衣戰士慨然出征。

  “我是黨員,我先上。”“我報名,當個預備隊員也可以。”“不論生死,隨時聽命”“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武漢、湖北的廣大醫務工作者,第一時間衝上一線。

  請戰、報名、集結、出發、會師湖北,響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號召,全國醫務工作者大規模、高頻次、快集結的逆行壯舉,牽動人心。

  一封封請戰書蓋著密密麻麻的紅指印,如玫瑰花瓣吐露生命的馨香,讓人淚目。

  院士們來了,專家們來了,一隊又一隊馳援的醫生、護士趕來了。

  李蘭娟,年過古稀奔波一線;張伯禮,膽囊摘除術後三天,帶領“中醫力量”重回戰場;還有陳薇、王辰、喬傑、仝小林、黃璐琦等,他們是院士,也是戰士。

  全國42000多名醫務工作者馳援湖北,4000余名陸海空軍隊醫護人員齊聚武漢;全國各大醫院主要領導挂帥一線;“北協和、南湘雅、東齊魯、西華西”集結江城;重症、呼吸、感染等專科頂級團隊整建制接管重症病區;19個省份對口支援我省16個市州,其中,派出“兩千人集團軍”“千人兵團”的省市就有近10個。

  這裡既有“不計報酬,無論生死”的幹雲豪氣,又有“我怕傳染給你,別靠近我”的俠骨柔情。

  敵人看不見、也摸不著,甚至脾性也無從盡知,但這無礙腳步鏗鏘。健康所繫、性命相托,一切為了人民健康,是醫務工作者矢志不渝的誓言。

  義無反顧,他們挑戰著身體的極限——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拼漸凍之軀,與病毒競速,為重症患者搶出生命通道。

  奮不顧身,他們承受著骨肉分離的痛苦——馳援武漢火神山醫院重症病區的雲南醫療隊隊員吳亞玲,驚聞母親突發疾病去世,流著淚朝千里之外家的方向深鞠三躬。

  逆險而行,他們克服路途的種種艱難——武漢江夏區90後社區醫生甘如意,歷經4天3夜,騎自行車行300公里,終於回漢返崗。

  “少年強,則中國強。”戰“疫”醫務大軍中,90後、00後佔三分之一。有人説,他們換上戰袍,匯入前輩們的隊伍,一起和死神掰手腕。這群長著娃娃臉、昨天父母眼中的孩子,今天正在成為火線上的中堅力量。

  “救死扶傷是天職,有機會一定要到最前線!”航太中心醫院承德分院90後男護士張晨義,看到醫院徵集令時,秒回“報名”,奔赴武漢。

  繁華城市的街道一夜之間變得沉寂,戰場上卻是看不見的硝煙:快速的腳步、匆忙的身影、無眠的救治。張晨義説,時間就是生命,每個人都在快一分、搶一秒。

  誰都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他們有父母、有子女、有丈夫或妻子,但所有的血緣、親緣並未成為出征的羈絆。

  誰都不是百毒不侵的金剛之軀,但所有的擔憂、害怕並未成為退縮的理由,因為責任在肩、救死扶傷是天職。

  勇於創新,以非常之舉點亮生命之光

  曾經,一個嚴酷的事實擺在面前。確診和發熱患者驟增,以至“一床難求”,焦急與不安在城市的上空彌散。

  一張病床,就是一個生命的希望。一聲求治的呼喚,就是一道行動的命令。

  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熬了3個通宵,把醫院改造成定點醫院,在兩天內轉出原有499名在院病人,騰出500張床位,自己的生命卻定格在51歲;改建黃岡“小湯山醫院”時,山東醫療隊主動請纓,全員參與設計、改造、清掃、規整,不到30個小時,開闢出100張床位的感染隔離病房,建起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第一個ICU。

  與疫情相關的一個個數字背後,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非常時期,非常之舉果斷啟動:徵用酒店、高校等建立隔離點,對疑似患者、密切接觸者、出院人員分門別類集中隔離,避免交叉感染;數十家醫院,在兩至三天內將普通病房改造為隔離病房,並由援助醫療隊整建制接管;邊建設邊運作,一批批醫護人員火速入駐火神山、雷神山;方艙醫院模式首次大規模運用於地方救治,16所大型體育館、會展中心、儲運倉庫等變身“生命方艙”。

  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在全國各地的大力支援下成為現實:每天增加3000張病床,一個月內建設完成了相當於60家三級醫院的病床數;2月29日,武漢定點醫院、方艙醫院、隔離治療點全部實現“床等人”。

  3月2日,同濟光谷、協和醫院等10家危重症救治定點醫院共開放危重症床位7286張,其中負壓ICU病床245張,共收治危重症、重症患者3728名。

  沒有現成經驗可以遵循,鮮有權威文獻可以查閱,戰勝未知病毒的上下求索,讓創新成為戰場上鮮明的符號。

  攻應檢盡檢。按“四早”原則提升核酸檢測效率,即送即檢,及時發現確診病例。5天時間,武漢建成日均萬份核酸檢測能力的火眼實驗室,檢測效率大大提高。

  克臨床之艱。用ECMO(體外膜肺氧合)設備救治重症患者;應用床旁連續腎臟替代療法;改造呼吸機,為患者做喉鏡直視下插管有創機械通氣……

  求管用之法。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成立12個重症專家指導組;國醫大師梅國強、國家首批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巴元明等緊急制定的《湖北省中醫院新冠病毒感染肺炎中醫藥防治協定方》,已成為許多人手持一劑的“肺炎1號”方,目前出院的大多數患者使用了中醫藥;第一例新冠肺炎康復者血漿抗體治療在協和江南醫院“首試”,部分重症患者接受這一新技術,血氧飽和度明顯上升;在金銀潭醫院開始的瑞德西韋藥物臨床試驗,也緊鑼密鼓,洞開一絲光亮。

  而在另一個科研戰場,他們用實踐理性、醫學智慧,撬動另一塊“蠻荒”。

  2月16日淩晨1時的金銀潭醫院手術室,寂靜得似乎聽得到自己的心跳聲。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劉良教授團隊,正在進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

  “不恐懼是假的,但在阻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退卻,我們會羞愧。”多次與病毒零距離的劉良説。

  2月28日,劉良團隊發佈世界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報告:新冠肺炎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等。這對幫助臨床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

  攜手闖過重重險關,打通生命通道

  一條慢慢爬升的斜線,標示出院患者人數與日俱增,那是白衣戰士眼中頗具美感的線段。健康與生命的成功回歸,是對醫護人員最好的犒賞。

  湖北省在中央指導組的指導下,推動救治關口前移,解決患者收治難題;集中專家、集中資源全力救治重症患者;多管齊下預防輕症轉重症,減少重症患者比例。

  大年初一淩晨,突發大面積心梗的新冠肺炎患者魯先生,被送到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必須救!創造條件堅決救!”醫護人員數十個晝夜精心護理,魯先生轉危為安。那句“格物窮理、同舟共濟”的院訓,更顯分量千鈞。

  一個多月裏,患新冠肺炎的陳先生經歷呼吸衰竭等多個“死亡之約”,卻一次次在武大人民醫院東院死裏逃生。醫者拼盡全力,只為履行那句“每個生命都值得珍視”的承諾。

  個中危險,他們深諳。

  難,困不住他們。厚重的隔離服、佈滿霧氣的護目鏡、數層手套,在視覺、觸覺都“失靈”的情況下,毅然實施搶救,且毫釐不失。

  險,唬不住他們。在給危重病人進行氣管切開時,大量分泌物氣溶膠會噴涌而出,而氣切隊員依然“貼面而行”。

  臟,嚇不退他們。病人的排泄物必須加入消毒水攪拌處理,護士們堅持冒著高危暴露風險,每天為重症患者進行傾倒大小便等生活護理。

  “一例例成功的穿刺,一回回順利的吸痰……都會帶給我小小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北京協和醫院周翔帶領隊員在污染區持續戰鬥一夜,疲軟的雙腳不慎踩到濕滑的地面摔倒,眉弓縫合3針,他在日記裏寫道。

  突破膠著、對壘狀態,危難面前積極協作,他們不斷擴展高難醫學的邊際。

  3月6日下午,在同濟醫學院附屬梨園醫院內,103歲的張廣芬盼到了“兩次核酸檢測陰性,準備出院”的喜訊,她成為目前我國年齡最大的危重症康復患者。

  依靠嚴謹細緻的判斷力、果敢嚴苛的專業執行力、不畏艱險的創新力,醫護團隊不斷向更高、更難處進發。

  90歲以上高齡,合併心臟病等多種疾病;接受腎移植,免疫力極度低下;突發大面積心肌梗死,黃金搶救時間只有幾分鐘。 “這些最難攻克的關口,我們要衝上去!”趙建平、汪道文、張建初、余追……一個個白衣戰士奮力相搏,讓眾多“危中之危”的患者化險為夷。

  攻克重症,強強聯手。2月4日,在武漢救治危重症患者的主戰場之一同濟中法新城院區,由北京協和醫院牽頭,聯合北京醫院、同濟醫院共同成立的重症加強病房正式啟用;武漢協和西院通過5G視頻,連線北京專家遠端會診,為患者制定“一對一”重症救治方案。

  接力救治,不勝不退。59歲的新冠肺炎患者李先生突發心梗,經援鄂陜西醫療隊緊急溶栓救回一命後,再度發生致命性心動過緩。武大人民醫院心內科調派專家團隊立即馳援,沒有常規大型血管機X線透視指引,他們“徒手”為患者成功安裝心臟臨時起搏器。

  辨證施治,轉危為安。在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國家醫療救援隊專家組成員、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張忠德與省新華醫院醫療團隊一道,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將一位位重症患者從生死線上拉回。目前,全省新冠肺炎患者中醫藥使用率佔到九成。

  向科學要答案、要方法。從炎症因子風暴的驅散,到驟停心臟的重啟;從預防之始的施藥到康復之末的干預,從身體層面的救治到心理問題的關照。“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他們改寫了諸多不可能,不斷擴展高難醫學的邊際。

  截至3月2日24時,湖北省共指定定點救治醫院238家。截至3月3日,武漢確診病例治愈率連續19日上升。

  用溫暖的微笑,傳遞春天的資訊

  兩幅圖景,觸碰到人們心底最柔軟處。

  一幅圖打動人的是眼睛。她低頭凝視,眉頭緊蹙,汗水蒸發又凝結成珠,挂在了睫毛上。她是協和醫院感染科護士喻銀燕,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工作了5個多小時。圖片旁白簡單而質樸,“我們人手緊張,一定要把時間百分之百地用在治療患者上”。

  另一幅圖震撼心靈的是背影。在武大人民醫院東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援鄂醫療隊醫生劉凱,在護送患者做CT檢查的途中停下來,讓已經住院近一個月的87歲老先生欣賞了一下久違的日落。照片説明短小而平實,“我就是想讓患者感受陽光、遇見美好”。

  同樣是感人至深的瞬間,一個蘊含無限辛勞,一個折射濃濃善意。兩張圖的拼接,是白衣戰士們的真實寫照,儘管臉頰已被口罩勒到破皮,頭髮已被汗水浸到濕透,眼裏滿是血絲,但他們仍然于細微處,傳遞播撒著滿滿的正能量。

  數萬名在醫院治療的患者,絕大多數沒有親人陪伴和照顧,有的還是交流不暢的殘疾人、行動不便的高齡老人、無法表達的嬰幼兒,但護士説:“牽著我的手,閉著眼睛走,你也不會迷路。”

  “微笑,傳遞溫暖,增添力量,對醫患共同抗疫至關重要。”醫護人員篤信。

  有時,微笑表達著包容。中日友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管護師金丹,護理的第一名患者大便失禁,她及時為患者擦洗身體。面對患者家屬的感激,金丹總是笑著説:“這沒啥。”

  有時,微笑流露出親近。湖北省保康縣人民醫院感染科護士長王捷力為了讓病患兒童不怕“全副武裝”的自己,專門買來零食、玩具,哄孩子們開心。漸漸地,孩子們喜歡上了這個笑瞇瞇的“大白阿姨”,喊她“熊媽媽”。

  有時,微笑折射出信心。在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隔離病區,康復科醫生李潔在醫護人員的防護服上畫上各式各樣手繪花朵和笑臉。她説,希望把春天的意境、樂觀的態度、必勝的決心帶入病區。

  有時,微笑洋溢著堅定。摘下口罩,一位位聽著新生兒啼哭、接力護佑母子的醫護人員欣慰地笑了。那是歷經萬難,必會重獲新生的喜悅和信念。

  深深淺淺的笑容,是患者生命中最美的點綴,不離不棄、不厭其煩、不捨晝夜。

  白衣天使們,有的跪著給病人護理、幫危重病人翻身洗頭;有的日行3萬步,只為讓每位患者的水杯裏都有熱水;有的為了給患者加強營養,省下自己的牛奶、雞蛋留給患者;有的則寫信給患者,告訴醫護人員始終與他們站在一起……在武漢,在湖北各地,溫情而暖心的故事每時每刻都在上演。

  堅冰,在暖意中融化。有病情嚴重,已經寫下遺書的患者,悄悄撕碎了遺書;曾經氣氛壓抑的病房,如今,有了越來越多的談笑。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醫患雙方用這樣的話語,相互打氣、給力。

  出院了,做一個勝利的手勢,這是他們之間最美的約定。

[責任編輯: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