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海外網評:如期實現脫貧目標,中國為什麼能?

2020-03-09 20:03:00
來源:海外網
字號

00300028402_371825d2.jpg

  農戶在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立崗鎮蘭豐村村集體育苗溫室項目打理秧苗。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編者按】

  3月6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在京舉行。在特殊時期召開的這次會議,進一步堅定了中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信心決心。新形勢下,中國何以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海外網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評論。此為第一篇。

  ————————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能否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在海內外引發廣泛關注。這樣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2020年只剩下不到10個月時間,截至2月底,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全部脫貧,這些原本就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疫情又增加了完成任務的難度。外出務工受阻,貧困地區産品賣不出去、農用物資運不進來,易地扶貧搬遷配套、飲水安全工程、農村道路等項目開工不足等因素,給扶貧攻堅任務帶來了不小挑戰。

  面對種種困難,習近平總書記在3月6日舉行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出了新號令:“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沒有任何退路和彈性。”

  疫情影響之下,中國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底氣何在?

  一是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有最廣泛共識。減貧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消除貧困始終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面臨的重要任務。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為讓幾億國人擺脫貧困努力奮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全面打響了脫貧攻堅戰,産業扶貧、旅遊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文化扶貧,各類結合實際的精準扶貧方式,讓無數家庭改變了命運。從中央政策都基層幹部再到普通群眾,全社會都在馬不停蹄地朝著全面小康目標邁進。從2012年底到2019年年底,中國貧困人口從9899萬人減到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降至0.6%,連續7年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取得這樣成績的前提,是脫貧攻堅在中國全社會形成了最大合力,在脫貧攻堅過程中也凝聚了民心。

  二是中國雄厚的經濟實力為脫貧工作奠定堅實基礎。中國經濟持續幾十年的快速增長,為中國脫貧工作提供了最堅實的經濟基礎。在扶貧工作中,財政資金投入是最核心的扶貧資金來源。《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的新進展》白皮書顯示,中國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從2001年的127.5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10年的349.3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長11.9%,十年累計投入2043.8億元人民幣。十八大以來,財政扶貧資金的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每年的資金投入增長都在30%以上。2019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261億元。2019年11月,全國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20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預算提前下達共計1136億元,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即使遭受疫情,財政資金投入力度依然不減。2月中旬,國務院扶貧辦、財政部等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提出,2020年新增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要向受疫情影響較重地區適當傾斜。各省區市在分配資金時也要給予傾斜支援。這些都為如期實現脫貧攻堅任務提供了良好資金支援。與此同時,持續穩定發展的中國經濟還有助於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和消費需求。隨著全國有序復工復産,擁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中國經濟將為産業扶貧和就業扶貧工作提供更多寶貴的機遇和空間。

  三是完善的頂層設計為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地做好扶貧工作提供了制度支撐。在過去的40多年裏,中國的扶貧工作大致經歷了體制改革,大規模扶貧開發,經濟發展、扶貧攻堅與社會扶貧共治,精準扶貧等四個階段的扶貧工作歷程。在不同的扶貧工作階段,中國都出臺了針對性和差異性的扶貧工作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確立了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扶貧工作管理體制。目前,中國扶貧工作已經形成了包含責任、工作、政策、幫扶、動員、監督和考核等為一體的扶貧工作制度體系,建立了從中央到鄉鎮五級黨委書記抓扶貧工作的工作格局。關於脫貧攻堅戰最後一年的工作,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已經作出重要部署,只要貫徹落實到底,中國定能如期實現脫貧目標。

  四是建立了多元一體的大扶貧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了“五個一批”的脫貧工程,即發展生産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而後不同地方又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健康醫療、就業、基礎設施、黨建等脫貧工程,多元一體的脫貧舉措為貧困人口脫貧建構了多層面全方位的幫扶保障,這其中國脫貧成效的具體支撐。此外,中國扶貧還建構了政府、市場與社會相結合的社會大扶貧格局,政府不僅直接主導大量的扶貧工作,還為扶貧工作制定了大量的規劃、制度、政策與方案,教育、易地搬遷、基礎設施、生態補償、兜底保障、幹部駐村等扶貧工作都是依託政府展開的。産業、資産收益、金融、就業和電商扶貧等則充分發揮了市場機制和市場主體的扶貧機制和作用,構建了針對貧困戶的多層次利益聯結機制。

  比如,在疫情發生以來,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保障積極擴大農民工就業,加大穩崗和就業補助,拓寬就地就近就業渠道,並通過重大工程建設、以工代賑項目優先吸納貧困勞動力。3月3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3部委了出臺25項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政策措施。截至3月6日,全國已有四川、浙江、山東、福建等27個省份推行了“點對點”包車業務,通過實施勞務輸出地“送工到府”和勞務輸入地“接工回廠”的模式,累計組織包車約8萬趟次、運送農民工約170萬人,從企業到普通民眾也通過電商、物流等平臺渠道積極幫助貧困地區解決農産品受影響滯銷的難點堵點,減少疫情造成的損失。多元一體的大扶貧格局真正急貧困人口之所及,凝聚成全社會共助脫貧的合力。

  中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脫貧攻堅戰最後一年,只要中國不停頓、不大意、不放鬆,一定能如期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為新生活、新奮鬥打下良好基礎。

  (邢成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海外網特約評論員)

  本文係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點擊“海外網評”,讀懂中國與世界。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