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請看這些央企戰疫的“通關操作”:全産業鏈!全流程!全渠道!

2020-03-09 10:39:00
來源:國資小新微信公眾號
字號

  請看這些央企戰疫的“通關操作”:全産業鏈!全流程!全渠道!

  在這場疫情防控的

  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

  中央企業充分發揮影響力、帶動力,

  有效打通全産業鏈,

  打通保障醫療物資、

  保障基礎供應的“最後一公里”!

  特殊時期,

  中央企業開展特殊行動,

  一家企業,

  就是一條産業鏈,

  就是一支主力軍!

  要的就是獨當一面,

  要的就是解決問題!

  全要素!

  從原料到設備,

  自建完整的“生産鏈”!

  疫情當前,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是我們最牽掛、最心疼的人。醫用口罩和防護服始終處於緊平衡,個別地區還出現了短缺的情況。為了解決這一重大、緊急的問題,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國機集團、通用技術集團等中央企業通過科技研發、轉産擴産、企業合作等方式,建立了口罩、防護服等完整的醫療物資“生産鏈”。在極短時間內,中央企業充分發揮了“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鐵人精神,缺哪兒補哪兒,指哪兒打哪兒!

  中國石油、中國石化:“跨界”進入下游,打通口罩全産業鏈

  石化原料到口罩成品,簡單説主要有四個環節:一是聚丙烯原料,二是熔噴料,三是熔噴布,四是口罩生産。這相當於從“麥子”到“麵粉”再到“面皮”,最後生産“花卷”。

  作為國內最大的醫衛原料供應商,中國石化在口罩産業鏈中原本是最上游聚丙烯原料的生産者,為了保障中游熔噴布價格穩定和下游口罩産品品質和供應,他們決定打通産業鏈,全面介入熔噴料、熔噴布和口罩生産。“這相當於種麥子的開始自己磨麵粉、捍麵皮、蒸花卷了。”

  上海石化熔噴布專用料

  為了儘快生産出更多口罩 ,中國石化決定“跨界”:

  燕山石化、上海石化攻關生産熔噴布專用料;

  投資2億元在燕山石化、儀徵化纖建造10條熔噴布生産線;

  與合作夥伴對接11條生産口罩線。

  中國石化按照産業鏈協作、口罩機採購兩條線,全力推動口罩增能上産。目前,産業鏈協作産量已達到日産107萬片;另一方面,緊急訂購口罩機,增加口罩産能。目前,中國石化對接的11台口罩機已經全部完成安裝調試,部分生産線已開始試生産。預計在3月10日前,將全面達成北京地區增加口罩百萬産能的目標。

  這種“種麥子的開始生産面皮做花卷”的履責企業不只中國石化一家。同樣作為聚丙烯原料的主要供應商,中國石油也全力進入下游市場。

  中國石油在開足馬力生産聚丙烯纖維料的同時,加快熔噴布生産線建設,形成聚丙烯纖維料——熔噴料——熔噴布完整工藝流程,緩解熔噴布市場供應矛盾。2月6日,中國石油還啟動了大慶石化、撫順石化、蘭州石化和大慶油田三地四家企業的口罩生産線建設,目前4家企業已建成6條醫用口罩生産線,進入3月將再建21條生産線,全部投産後,中石油日産口罩可達150萬片。

  比如,大慶油田甚至用上了縫紉機等手工縫製設備,迅速形成口罩生産能力,自2月9日起已累計生産口罩近50萬隻。

  大慶石化口罩生産現場

  黨員突擊隊技術人員正在精心調試生産工藝

  國機集團、通用技術集團:研發設備,整合資源,打通防護服全産業鏈

  從春節期間緊急復工生産醫用防護用品原材料,到轉産醫用口罩,再到成功研發央企首臺壓條機和口罩機並投産,國機集團“創造”了一條完整的産業鏈。

  在原材料方面,轉産!國機集團下屬恒天嘉華、蘇美達創思特等企業將可調整的生産線全部調整為用於生産醫療口罩和防護服材料。

  在生産設備方面,研發!國機集團下屬恒天重工和中國電器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在無技術無圖紙,一切從零開始的情況下研壓條機。2月19日上午,恒天重工設計製造的首臺醫用防護服壓條機通過鑒定和驗收,標誌著中央企業首臺醫用防護服壓條機誕生。每台壓條機日産100—150件醫用防護服。截至3月4日,共生産防護服壓條機361台,火速馳援抗擊疫情防護服生産廠家。

  通用技術集團則依託中紡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平臺,整合醫用防護服産業鏈資源,以最快速度形成生産能力。他們主要做了四件事情:

  一是開足馬力生産防護服布料。

  二是激活社會布料生産資源。中紡院排查篩選出具有相應資質或生産條件的布料生産企業30家,通過整合防護服布料生産資源,總計激活産能超60萬米/天,實現産量約30萬米/天。

  三是充分整合社會防護服加工産能。通過多方溝通聯繫,已整合全國範圍內個體防護類服裝加工企業資訊46家,合計産能約20萬件/天。對於符合生産條件的企業,中紡院進行技術支撐,協助企業通過生産資質認證,拿到證書後即可生産。

  四是形成四大産業協同區域。通過有效配置資源,中紡院初步形成了從布料到服裝全産業鏈的四大産業協同區域,分別天津、紹興、晉江、東莞為中心,輻射全國範圍內各個區域。

  全流程!

  打通“最後一公里”,

  擴展全面的“服務鏈”!

  疫情當前,中央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緩解民生和醫療服務的堵點、痛點問題,打通“最後一公里”,讓央企“服務鏈”真正成為全流程服務、全天候服務。

  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全流程鏖戰新冠肺炎

  在我們認知、防控、治療新冠肺炎的每個環節,中國生物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病毒檢測:率先成功研製出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首批獲得國家醫療器械註冊證,在病患篩查、病毒檢測分離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3月4日,中國生物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已發往各省市、港澳地區以及海外,供應數量近100萬人份。

  治療方法:疫情肆虐,臨床卻一直缺乏特效治療藥物。中國生物率先提出了康復者血漿治療新冠病毒感染危重患者方案。截至3月4日,中國生物已在全國1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設有47個捐獻點,累計採漿462人次。由於療效顯著,這一療法被納入國家公佈診療方案推廣全國,成為救治危重患者的“壓艙石”。

  疫苗研發:為有效預防今後傳染病的大規模流行,中國生物還牽頭負責了全國滅活疫苗的研發,短短一個月左右時間就完成了新冠病毒的分離和鑒定、三級毒種庫建立和病毒滅活工藝驗證等工作,目前臨床動物實驗已展開。除了滅活疫苗,中國生物同期開展的基因重組疫苗研發也已完成大量的科研工作,同時,中國生物單克隆抗體、馬抗血清項目等其他並行科研項目也在抓緊推進中。

  藥品供應:包括可作為重要支援治療藥物的靜注人免疫球蛋白(靜丙),作為抗病毒藥物的干擾素産品,中國生物都開足馬力、加班加點、保障生産,加快批簽發進度,全力保障市場供應和醫療前線需求。

  中國電科:“一網暢行”“雲簽約”滴滴、多點、美團、順豐,打通百姓生活“最後一公里”

  截至3月3日24時:中國電科研發的“一網暢行”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産大數據系統累計服務3.08億人次。

  3月4日,中國電科雲公司與滴滴出行、多點、美團、順丰采用“雲簽約”形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一網暢行”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産大數據系統應用,打通百姓生活“最後一公里”。

  “一網暢行”具有數據權威、技術領先的獨特優勢;滴滴、多點、美團、順豐作為行業頭部企業,是疫情期間公眾生活、工作的重要依託。五方戰略合作,將融合各自在數據資源、場景應用方面的優勢,讓人們能夠在無風險的空間裏安心生活,讓無風險的人群能夠在更廣的區域裏自由流動。

  中糧集團:“愛心餐”直達“白衣戰士”餐桌

  你以為在疫情防控中,中糧發揮的作用,僅僅是把米麵糧油供應到超市,供大家採購?

  不,他們的服務不僅局限于“生”的米麵糧油——“熟”的一樣可以!

  泰式蝦醬炸雞翅、梅幹菜扣肉、香辣蝦、清炒洪山菜苔、尖椒炒雞蛋、冬瓜燉鴨湯、水餃……2月24日,熱氣騰騰的“中糧愛心餐”正式在武漢馬哥孛羅酒店供應,來自北京醫院、北京中日友好醫院的230名醫護人員先後有序進餐。

  中糧集團還將陸續為馳援武漢一線抗擊疫情的“白衣戰士”提供每日三餐和宵夜的食材保障,旗下大悅城控股也將繼續參與物資捐贈和協調運輸工作。

  這項工作不簡單,需要依託于全産業鏈優勢:

  食材由大悅城控股協同中糧各專業化公司保障供應;

  食譜由中糧營養健康研究院、中國糧油學會糧油營養分會則結合一線醫務人員出汗多、工作強度大、體能消耗快等特點,優化膳食結構,定制而成;

  烹飪則在馬哥孛羅等酒店完成,保障醫務人員們的合理膳食。

  全渠道!

  聯通境內境外,

  構建暢通的“供應鏈”!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韓國至上海的空運郵路受阻,致使消費者從韓國購買的防疫物資積壓無法運回。國際郵政之間的郵路為閉環渠道,一旦設定難以更改。為將這批積壓的物資儘快從韓國運回,招商局下屬中國外運組織了一場“四港聯動”,物資先從韓國仁川機場陸運至仁川港,而後經海運運至威海港,共用時14小時。在現場,威海海關、威海港僅僅用時20分鐘就完成了這批物資的卸船、轉關等作業。

  在國內,招商局下屬中國外運承接中石化華南化工聚丙烯項目,要將生産口罩用的重要原料聚丙烯從海南運送至汕頭,並配送至供下游口罩生産企。由於省際、市際交通要道設卡,嚴重制約産品運輸,面對客戶原料産品進不來、出不去的嚴峻形勢,中國外運緊急組織物流資源,用最短時間搭建出“洋浦-汕頭”水陸多式聯運物流通道,通過門到門全程供應鏈物流服務,助力復工復産。

  動態變色小方格分割線

  以上僅是央企“通關操作”中的一些典型案例,遠非全貌。

  “獨當一面”不意味著“單打獨鬥”。相反,在此次疫情防控、生産經營中,中央企業一直致力於精誠合作、共克時艱。

  有企業間的合作。

  比如,三峽集團與山西煤炭進出口集團以煤為“媒”,攜手打通電力供應上下游産業鏈阻滯環節。煤炭,是火力發電企業必不可少的生産物資,隨著疫情的蔓延,一度升級成為“稀缺物資”,若煤炭出現斷供,機組只能被迫停機,將嚴重影響疫情嚴重區域的供電供熱穩定。電力供應上下游産業鏈協同作戰,解決了湖北的燃“煤”之急。

  有政企間的合作。

  比如,2月17日,兵器裝備集團長安汽車復工後生産的第一輛歐尚汽車正式下線,正是全産業鏈共同努力的結果。復工前,長安汽車梳理出一份涉及200多家上游供應商的復工需求清單,向重慶市政府尋求幫助。相關部門和區縣不僅迅速協調幫助了長安汽車在重慶地區的重點供應商復工復産,還跨地區協調了大量市外供應商恢復供應,使得長安汽車基本打通了供應鏈。

  小新認為,在特殊時期,中央企業能夠打通産業鏈,主要得益於三個原因:

  一是紮實的産業積累。在長期發展中,中央企業形成了技術、資源、平臺等各項優勢,擁有強大的資源協調能力。沒有日常的“基本功”,想在非常時期“爆産能”,無異於“無米之炊”。

  二是主動的工作態度。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雖然産業有分工、企業有專長,但特殊情況下,“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方式遠不能滿足疫情防控需求。面對困難,中央企業不講條件、不計代價,充分發揮頂梁柱作用,全力扛起使命擔當。辦法總比困難多,能不能哪怕再向前一步、再多幹一點——這是廣大央企幹部職工的普遍心聲。今天央企在物資生産方面成功的“轉型”、“跨界”,正是這種主動作為精神的結果。

  三是開放的合作方式。中國石化“我有熔噴布,誰有口罩機”的宣言,通用技術集團的全行業産能大整合,正是打破常規、開放合作、充分調動社會資源的典型舉措。

  大戰面前踐行初心使命,

  大考之中發揮産業優勢。

  産業鏈的“通關”,

  正是為了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過關”!

  中央企業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

  努力成為抗擊疫情的保障者、

  引導經濟復原的帶動者、

  帶領經濟振興的引領者。

  頂梁柱,頂得住!

  上下同心 內外並肩!

  勝利曙光 就在前方!

[責任編輯: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