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地評線】大河網評:堅持“四個抓牢” 打贏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決勝戰

2020-03-06 13:04:00
來源:大河網
字號

  當前已初步呈現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産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態勢,但越是關鍵時候,我們越要在思想上更加重視,在思路上更加清晰,在措施上更加到位,在行動上更加用力,持之以恒、馳而不息,堅持“四個抓牢”,鞏固和拓展這一來之不易的良好勢頭,力爭全國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軌道,為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創造條件。

  抓牢思想“總開關”,越在關鍵時刻越要更加重視。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做好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要清醒認識當前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複雜性,增強統籌抓好各項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復工復産人員流動和聚集增加帶來的疫情傳播風險在加大,加強疫情防控必須慎終如始,對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繼續抓緊抓實抓細,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更有效的措施再接再厲、英勇鬥爭。同時,要抓緊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精準有序紮實推動復工復産,實現人財物有序流動、産供銷有機銜接、內外貿有效貫通,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要把復工復産與擴大內需結合起來,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

  抓牢管控“撒手锏”,越在關鍵時刻越要思路清晰。時下,隨著各類企業陸續復工,人員流動性加大,疫情防控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對此,各地要深刻認識、高度警覺,進一步強化陣地意識,落實屬地責任,堅持清單化管理、責任化推進,把外防輸入和內防擴散一起抓,迅速找準找全重點人員,加強源頭控制,阻斷疫情蔓延、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持續發力,抓好村居社區防控工作,引導和激勵群眾加強自我防護。果斷採取精準有效措施,到廠進村、逐樓逐戶開展新一輪地毯式排查,確保不留死角、不存盲區、不漏一人,拉出人員清單,建立管理臺賬,實行滾動排查、動態管理,有效加強源頭管控,堅決遏制聚集性病例再度發生。在嚴防疫情蔓延的基礎上,堅定不移、科學有序地推進項目開工與企業復工生産,真正實現疫情防控與經濟發展“兩不誤、雙促進”。要選好投資項目,加強用地、用能、資金等政策配套,加快推進國家規劃已明確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路、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最大限度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抓牢措施“啟動鍵”,越在關鍵時刻越要更加到位。各級各部門要結合本地區發展實際,細化疫情防控措施落實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制定聯防聯控聯動機制,確保一鍵啟動,各項措施及時落地見效。要加大科研攻關力度,把優勢力量集中到解決最緊迫問題上來,繼續加強病毒溯源和傳播機理研究,藥品疫苗、檢測試劑、醫療裝備等研發要同臨床救治緊密結合、與防控一線相互協同,加強病理學等基礎醫學研究,更好指導臨床實踐。要在人員流動引導、交通通道防疫、企業復工復産等方面加強協調聯動,對非疫情防控重點地區科學施策,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要求,防止疫情形勢出現反彈。對疫情風險等級較高的縣域要繼續抓好外防輸入、內防擴散。低風險縣域要加強社會治理,妥善處理疫情防控中可能出現的各類問題,各項工作要週密細緻,用心用力把工作做實做細做到位,層層明確責任,層層細化責任,層層落實責任,要以“措施不落實到位”就要“啟動問責程式”的硬手腕,嚴肅追責問責,用鐵的紀律保證責任落實。

  抓牢行動“點對點”,越在關鍵時刻越要更加用力。經濟發展是社會穩定和疫情防控的堅實基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是短期的、暫時的,不能因為防控疫情而貽誤經濟發展。要根據疫情分區分級推進復工復産,大幅提高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的生産供應,優化防護物資調配,確保員工安全健康的生産生活環境。要繼續採取“點對點”等多種交通運輸方式讓員工儘快返崗復工,嚴格做好員工吃、住、行、車間管理等環節防疫工作。要堅持全國一盤棋,維護統一大市場,促進上下游、産供銷、大中小企業整體配套、協同復工,切實提高復工復産的整體效益和水準。要在擴大對外開放中推動復工復産,努力做好穩外貿、穩外資工作,做好縣域龍頭企業復工復産保障工作,積極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産中的困難,擴大金融等服務業對外開放。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援企、穩崗、擴就業工作,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積極幫助個體工商戶紓困。要抓好春季農業生産,做好農産品保供穩價工作。要加大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幫扶,在復工復産中優先吸納貧困地區勞動力務工就業,確保完成決戰脫貧攻堅任務。

  鍥而不捨,才能在黨的領導下砥礪奮進。敬終如始,才能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行。時機不等人,勝利不自來。只要我們堅持“四個抓牢”,才能力爭經濟社會發展早日全面步入正常軌道,進而為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創造條件。(李愛國)

[責任編輯:陳文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