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疫情之下,為什麼對打贏脫貧攻堅戰有信心?

2020-03-04 17:18: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脫貧攻堅是必須完成的硬任務。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不可避免地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也給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帶來不小壓力。當此之時,我們更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有的放矢,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信心來自於靚麗的脫貧“成績單”。1109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為0.6%,貧困地區農村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近日發佈的《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用一項項沉甸甸的數據展示了脫貧攻堅的突出成效。

  雖然這次疫情來勢洶洶,但我們看到各地的脫貧攻堅工作沒有止步,而是正在紮實推進。國務院扶貧辦最新統計顯示,截至今年2月底,繼去年底西藏宣佈所有貧困縣退出外,河北、山西、黑龍江、河南、湖南、海南、重慶、陜西等8個省市的所有貧困縣已宣佈脫貧摘帽。此外,全國貧困發生率超過1%的7個省份,包括廣西、貴州、雲南、西藏、甘肅、青海、新疆等,受此次疫情影響均較輕。因此,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只是暫時的、局部的,不會改變脫貧總體進程。

  信心更來自貧困地區生産生活秩序的有序恢復。疫情發生以來,各地陸續出臺針對性舉措,解決外出務工受阻、扶貧産業受困、扶貧項目延遲等問題,以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影響,努力完成既定的脫貧攻堅目標。

  受疫情影響,一些農村封村、封路、不允許出入,有務工意願的農民工無法外出,短期面臨失業風險。因此,不少貧困地區有序組織本地扶貧企業復工復産,增設公益崗位,千方百計幫助貧困群眾找飯碗、造飯碗。比如,重慶已發佈23條政策,包括適度開發疫情防控臨時性公益崗位、優先安排因疫情暫時不能外出務工的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等,確保“戰疫”和“戰貧”兩不誤。

  疫情初期,由於各地實施嚴格的交通控制,農産品運銷面臨巨大挑戰,造成滯銷難題。為此,很多地方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拓寬銷售渠道,積極開展消費扶貧專項行動,切實解決買難賣難問題。如江蘇省泗陽縣發出“公益助農”行動倡議,發動各大媒體、各種媒介幫助銷售農産品,僅全縣城區居民每天線上購買的蔬菜就接近3萬公斤。

  脫貧攻堅離不開金融支援。為解決好貧困地區資金難題,日前,國務院扶貧辦、中國銀保監會聯合印發通知,提出適當延長受疫情影響出現還款困難的貧困戶扶貧小額信貸還款期限。同時在疫情期間,對新發放貸款、續貸和展期需求,要加快審批進度,簡化業務流程,提高辦理效率。

  一項項紮實的舉措,一個個難題的解決,增強了我們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信心。誠然,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我們也看到了一些貧困地區發展的短板。比如,有的地方基建不足,學生需要翻山越嶺,才能找到信號上“網課”;有的地方脫貧基礎還不牢,疫情衝擊之下,面臨返貧的風險。這些都需要我們重視並加以解決。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是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今年必須完成的硬任務。兩場大戰都必須打贏。種種跡象表明,經過艱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終於取得階段性成果,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我們當有信心與勇氣,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把丟失的時間奪回來,堅決完成脫貧攻堅任務。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