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醫護眼中有哪些難忘的身影?她們用特殊的方式記錄下這些瞬間

2020-03-02 14:41: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以超常的付出和擔當感動了所有人,是大家心目當中“最可愛的人”。而在他們的心目中,又有哪些可愛的人?繁忙的救治工作之外,兩位支援武漢的醫護人員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這段特殊的日子,記錄那些在她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和事,記錄她們的感動。

  衛生卷紙上的畫像

  孟凡瑩是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的一名護士,1月27日,她隨黑龍江醫療隊支援武漢。病區裏很多患者的心情都很沉重,所以,除了正常的治療和護理之外,孟凡瑩總是想各種辦法讓患者高興起來。“一個人的心情狀態如果積極向上,她的病情好得也會很快的。”

  這個愛説愛笑的姑娘給患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武漢支援的一個多月中,孟凡瑩也被一些人感動著,在完成高強度的醫療工作之餘,喜歡畫畫的她還把這些人畫了下來。

  “這是曉光老師,這張照片是他參加抗擊非典的時候留下的;這是帶隊的護士長,這是她在來之前申請援鄂在申請書上按手印的照片;這是我們同事值夜班的照片……”孟凡瑩能夠清楚地講出每幅畫像背後的故事。”

  一幅小小的畫卷把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來支援武漢的30個隊員都囊括其中。選擇在一卷普通的衛生紙上畫畫,孟凡瑩也有特別的用意:“30個人連在一起才有家的感覺。”

  在孟凡瑩的畫裏,不僅有與她一起並肩戰鬥的同事,還有一位她並不熟悉的人,“他是酒店的一個工作人員,每天都在陪著我們。”因為記不清這位酒店工作人員的長相,孟凡瑩只畫出了一個側影。

  孟凡瑩説,就是這個她連長相和名字都不知道的人,卻默默幫了她們不少忙。下夜班回來很虛弱,他給大家準備了麵包、火腿腸,還有飯,凡是有需要他都會去做。在孟凡瑩眼中,她一直把這位工作人員當作一個“看店人”。

  孟凡瑩畫上的人叫鄧新吉,他其實是這家酒店的董事長。

  大年初一接到通知,他所在的酒店要承擔接待醫療隊的任務,從那天開始,鄧新吉就從沒有回過家,一直住在酒店裏。然而,要想做好這份工作卻並不容易。人手不夠,員工僅僅到了四分之一,各種物資、食材,還有食品基本上都斷了。

  為了能最大程度滿足醫護人員的需要,鄧新吉既當老闆又當服務員,有的時候還是採購員。鄧新吉把他為醫護人員提供食品的地方稱為“免費小超市”,一開始只有速食麵、火腿腸等幾種食品,現在增加到了幾十個品種。鄧新吉説,為了採購物資,他曾經“搬空了兩家超市”。

  孟凡瑩到現在也不知道鄧新吉長什麼樣,但是每天擦肩而過的這個側影讓她實在難以忘懷。

  她的另一幅畫,畫的是一位理髮師,為何會有這幅畫的誕生,還要從2月24日,農曆二月初二那天説起。

  這天早晨,黑龍江援鄂醫療隊的醫護人員接到通知,有人來給他們理髮了。剪髮這種在平時極平常的事情,在這時卻是極難實現的。

  來這裡幫忙的都是自願報名的三名志願者,為了做好防護,志願者們還第一次穿上了防護服。

  志願者平時是理髮店的店員,聽人説醫療團隊需要剪頭髮,“所有人都想過來”。志願者説:“能為他們服務也是我們的榮幸。”

  僅僅穿著防護服工作了半個小時,志願者們就被悶出了一身汗。“這樣的理髮經歷還是頭一次。”

  但是,三位志願者依然忙了一整天。

  援漢日記中的身影

  上海援鄂醫療隊的醫護人員拍攝了一段小視頻,正在拖地的小夥子並不是工作人員,而是一名剛剛治愈的患者。

  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後,小夥子的病情逐漸好轉了,他告訴身邊的病友,每天面對著這些看不見具體容貌的醫療隊工作人員連軸轉的工作,只要自己的病好了,他就一定要為白衣天使們做點什麼。

  身體好起來以後,他就幫護士拖地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海援鄂醫療隊醫生查瓊芳説:“人和人交往久了以後,都會成為朋友。”

  1月24日,臘月三十,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呼吸科醫生查瓊芳隨上海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赴武漢,為了記錄下這段難忘的經歷,她到武漢的第一天就開始寫日記。

  “2月22日,援鄂第29天,武漢,晴天。今天,他要出院了,護士們想與他拍張闔影,他害羞地説自己不好看,堅決不肯露臉,只肯露個勞動的背影。”這是查瓊芳日記裏對這位特殊的拖地人記錄下來的一段話。

  在查瓊芳的日記裏,還有一個特別的人。

  “我曾看他兩個手機左右開弓不停地接著電話,也曾看他淩晨四點出發去武昌火車站領取物資,還曾看他晚上十點半推著車送防護物資到醫院,更多的時候是他在酒店門口管理和分發物資......忙碌的身影,感覺他的活最難幹,也最累。”

  他就是上海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後勤組組長劉立駿。説是組長,其實組裏只有兩個人。在醫療隊剛剛抵達的時候,物資並不充裕,劉立駿除了四處籌措物資,還要精打細算。

  為了能夠第一時間接收到物資,劉立駿24小時待命。有時候,物資會在半夜或者淩晨抵達,他還要趕去火車站接運物資。

  隨著各方面支援力度的加大,醫療隊裏的物資寬裕了不少。就在記者採訪時,劉立駿接到電話,一批新的物資運送來了。

  管理物資並不是最繁瑣的一件事,150人的團隊,不僅醫療物資需要劉立駿分發,一些生活瑣事也需要他來考慮。他甚至要細化到連每一個人的服裝尺碼都要掌握的程度。一個多月下來,忙碌的劉立駿打動了身邊的醫護人員。

  説起劉立駿,上海援鄂醫療隊隊員很是觸動:“這邊的電話還沒打完,另外一個電話又來了,經常滿頭大汗,基本上走路都帶跑的。”

  像劉立駿一樣,在查瓊芳的日記中還有很多可愛的人。“他們都很偉大”,查瓊芳説:“我們大家都在為武漢做努力。”

  兩位醫護人員用點點滴滴的細節記錄了一群努力抗擊疫情的人們。在她們的記錄中有醫療隊裏一起救治病人的同事,有奔忙於後勤保障的隊員,但更多的還是普通人:在醫院門口等著接送她們的志願者,酒店裏等候她們夜歸送上餐點的工作人員,到府為她們服務的理髮師,還有主動拖地的病人……抗擊疫情,站在最前沿和病魔較量的是白衣戰士,而在他們的身後,還有無數普通人在支撐他們,這是一道所有人共同築就的防線。(文/陳思源)

[責任編輯:李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