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依靠創新驅動提升我國經濟整體競爭力

2020-02-25 11:39:00
來源:《紅旗文稿》2020/04
字號

  一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如何,往往決定了這個國家發展的前途和命運。全面提升我國經濟整體競爭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關鍵在於國家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於堅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

  創新是國家經濟競爭力的真正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在歐美同學會成立一百週年大會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層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惟有創新者才能進步、強大、勝出,這一歷史發展規律和國際競爭大勢的科學概括,揭示了創新發展與國家競爭力之間的內在聯繫。

  創新是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提升一個國家的經濟競爭力,首先是要保持持續的經濟增長。從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規律看,在工業化初中期階段,實現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本、勞動力以及資源。這樣一種僅僅依靠生産要素投入的增長模式,很快就面臨“規模報酬遞減”瓶頸,同樣的投資規模只能換來越來越低的經濟增長率,以至於最終經濟不再增長,或增長的幅度低於穩定社會和促進民眾福利增加的要求。創新可以克服“規模報酬遞減”的限制。新的知識和技術可以作為傳統生産要素的補充,甚至替代傳統要素,達到“規模報酬遞增”的效果,推動經濟增長的“輪子”持續滾動,突破傳統增長模式的“天花板”。新加坡就是一個例子。新加坡曾經是亞洲的一個弱小窮國,但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奮鬥,依靠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發展水準已經躍居世界前列,成為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排行榜上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創新尤其是科技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毫無爭議地成為發展中國家中的創新“領先者”。根據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的統計和排列,2019年我國科技創新綜合排名居世界第14位,是中等收入國家中進入前30名的唯一國家。2018年我國研究與發展經費支出1.97萬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2.19%,經費投入總量居世界第二,投入佔比在發展中國家中名列前茅。但是,正如《世界是平的》這部有影響力的著作中指出的,當今世界各國是在一個更大的平臺上交流與競爭,你面對的競爭對手不僅是經濟發展水準相同的國家,還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更多是與擁有最先進技術的跨國公司競爭,因此,創新必須要有更高的要求。我國在創新方面還有許多“短板”,科技創新領域還有不少薄弱環節,如世界級的頂尖創新人才不足、創新成果數量較多但品質不高、創新與産業發展脫節比較嚴重、經濟發展存在許多關鍵技術“卡脖子”問題,等等。這些充分説明,我國的創新工作不僅不能放鬆,而且要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決心加快推進。

  中國的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成為核心標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成為中心任務,必須緊緊依靠創新,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繼續依靠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全面提升我國經濟的競爭力,還必須繼續深化改革,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把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作為向前推進的又一個輪子。改革不斷推出新舉措、開放不斷邁向新臺階,既是創新的有力條件,本身也是一種創新。

  改革開放就是釋放新的生産力,改革開放就是不斷衝擊新的極限。如果説在發展中常常遇到瓶頸,會出現潛力用盡的時候,實際上是改革還有沒到位的地方,開放還沒有到達一個新的高度。例如,我國的科技論文發表數量已經居世界第二,但高影響力論文的佔比較低,篇均被引用次數居世界第16位,明顯低於世界第一梯隊國家。還有,一方面是我國科技論文發表數量居世界前列,每年國內評出的科技成果眾多,另一方面,我國産業的技術進步率仍然偏低,全要素生産率明顯低於發達國家,許多關鍵核心技術只能依仗別人。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説到底還是體制機制的問題。現行的科技管理體制、人才體制和其他相關制度安排不利於有效的創新,重數量、輕品質的創新活動還比較普遍,人才“帽子”滿天飛,反而阻礙了真正人才的成長,企業對待技術奉行“拿來主義”,市場競爭中急功近利者反而容易勝出。這些都是體制機制障礙,是制度安排出了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才能解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一場涉及市場結構、要素結構和體制因素的綜合改革,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經濟發展的整體品質和競爭力必將有新的提升。

  繼續擴大對外開放是全面提升我國經濟整體競爭力的又一條重要途徑。儘管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新的挑戰,但世界經濟的進一步融合和滲透是發展大勢,世界各國在經濟的合作與競爭中相互取長補短,彼此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密,是難以改變的世界潮流。中國在長期的對外開放中獲得了重大的發展機遇,也為世界經濟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只有繼續堅持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範圍,實現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才能適應經濟高品質發展的要求,為全面提升我國經濟整體競爭力創造必要的條件。

  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以全球的視野佈局和推進經濟工作,不僅是一個意識問題,更是一個效益問題、標準問題,直接關係到經濟發展的品質高低。是否向世界看齊,是否以世界先進水準為坐標係,直接決定了産品的性能、品質和標準,決定了産業發展的層次。創新活動要盯住世界創新前沿方向,結合中國實際,努力破解涉及産業發展全局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實現中國産業競爭力的全面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明確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抓好頂層設計和任務落實,“頂層設計要有世界眼光,找準世界科技發展趨勢,找準我國科技發展現狀和應走的路徑,把發展需要和現實能力、長遠目標和近期工作統籌起來考慮,有所為有所不為,提出切合實際的發展方向、目標、工作重點。”沒有世界眼光,沒有開放的胸懷和措施,不可能掌握國際一流的技術,不可能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産業。

  在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加以落實

  在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發展的核心要義是高品質,發展的中心任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要緊密貼近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設任務,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也要服務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努力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本框架,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進入良性軌道,實現經濟整體競爭力的全面提升。

  現代化經濟體系涉及方方面面,包含多方面的內容,但核心不外乎參與經濟體系的主體即各種要素,形成的各種相對穩定狀的經濟結構(包括産業結構、市場結構、區域結構等),以及經濟運作所借助的體制環境與市場環境等,這些內容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堅持推進創新驅動戰略,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要觸及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各個方面,要在整體建設上下功夫。在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整體推進的基礎上,重點要在要素端和運作環境端上形成有效突破,解決涉及我國經濟發展品質和競爭力的關鍵問題。

  要素端是經濟發展品質高低的關鍵所在,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之核心。有什麼樣的要素和要素結構,就有什麼樣的經濟發展結果,就決定了經濟的競爭力是高是低。必須用最大的力氣,最堅決的改革精神和開放決心,去優化和提升經濟發展的投入要素。必須始終堅持創新驅動戰略不動搖,加大技術要素的投入比例,擺脫對資本和勞動力傳統要素的過度依賴,千方百計提升全要素生産率,把好高品質發展的入口處。即便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緊要關口,也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的大方向,不能為一時的增速起伏又回到原先的傳統發展老路上,從而錯失從速度到品質轉型的時間窗口。對於經濟下行出現的市場問題、需求問題,還是應更多地通過應用新技術、發展新業態、創造新市場加以解決。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了經濟下行的壓力,此時更要通過廣泛應用移動網路、電子商務、5G通信等新技術和發展新業態,及時在市場結構變動中減小下行震蕩,儘快恢復經濟的穩定增長。

  運作環境端就是經濟體制,就是市場環境,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最有彈性的地方,是經濟發展的核心“軟體”所在。只要生産力在發展,生産關係就有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經濟體制的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市場環境的改善也是沒有最優只有更優。營商環境是市場環境的另一種説法。這幾年我們在改善營商環境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充分説明市場環境建設對於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性,必須長期堅持下去。以新的改革開放的有力措施,從提升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參與要素入手,大大增強創新的牽引力,不斷優化包括産業結構、市場結構、區域結構在內的各种經濟結構,完善經濟運作環境,最終建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全面提升我國經濟的整體競爭力。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