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退伍軍人到武漢志願者司機:“疫情不散,我們不退!”

2020-02-24 22:20:00
來源:光明網
字號

  【武漢戰“疫”凡人善舉】

  光明網記者 李政葳 季春紅 蔡琳

  除夕夜當晚,容冰報名成為了一名志願者司機。“報名的原因很簡單,我是一名退伍軍人,當兵是保家衛國,現在作為網約車司機,也想著為抗疫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容冰説。

  每隔一天,他會接送一家社區醫院的醫護人員上下班,最忙的一天接送了十幾名醫護人員、跑了近三百公里。期間,與醫護人員的接觸交流,讓容冰更能理解他們的辛苦。

  “這些醫護人員幾乎都放棄了休假,衝在抗疫第一線。交談中從來沒有聽到抱怨,更沒有退縮。我也從來沒想過放棄,通過所有人努力,武漢一定會變好。”容冰説。

  1月23日武漢“封城”,整個城市按下了“暫停鍵”。至今,武漢整個市區依然空蕩蕩的。然而,卻有這麼一群人每天開車頻繁穿梭在武漢各個社區。他們是為醫務人員和社區志願服務的車隊。疫情當前,他們臨時充當起保障城市基本運轉的“擺渡人”,為家鄉戰疫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從退伍軍人到武漢志願者司機:“疫情不散,我們不退!”

  昔日車水馬龍的武漢街頭變得冷清(李政葳/攝)

  “有些事必須要有人去做”

  在武漢“封城”當天,智慧出行平臺“T3齣行”成立了武漢特別行動車隊,為101個社區提供應急服務。申建林,便是其中一位。

  與容冰的“身份”類似,申建林也是一名退伍軍人。1998年參加抗洪搶險時,正在部隊服役的申建林沖鋒在最前線。12年後,看到召集志願者司機的消息,他又選擇第一個報名。

  “骨子裏依舊烙著軍人的印記,面對疫情,必須站出來做點什麼。”申建林説。

  作為第一批志願者司機,申建林被分配到位於武漢東湖高新區五嶺社區,承擔起接送社區居民,為大家買藥、買菜的工作。

  進駐社區後,他就沒回家住過,在社區裏的一處酒店住了下來,這樣一旦有突發情況,就能第一時間趕到。

  每天早晨,車子充好電後,他就開始了一整天的忙碌。因為上廁所穿脫防護服實在麻煩,甚至會浪費一身防護服,申建林儘量少喝水,也不敢吃得太多。“這時候的防護服多珍貴啊。”

  為了讓防護服不被污染,每次接送居民後,申建林與同事們都要用噴壺往彼此的防護服上噴灑消毒水。武漢的冬季本就陰冷,穿上被噴濕的防護服,只覺冷上加冷。

  “給居民買菜、買藥、買生活用品,送居民去醫院,我們都要管。”因為做事細緻週到,申建林收到了一位老人手寫的感謝信。

  這戶人家老兩口已年過七旬,兒女因隔離不在身邊,他們也無法出門。有些藥很難買,申建林就開到很遠的地方去買。老兩口特別感激,就把寫給申建林的表揚信貼在了自家門上。

  20天“以車為床”

  葛清也當過兵,退伍後做過小生意,現在是一名網約車司機。疫情襲來,那份軍人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促使他報名加入志願者。

  “我現在單身,沒有牽掛,想為家鄉戰疫盡一份力。”葛清説。

  因為怕父母擔心,葛清剛開始並沒有對他們説實話。每天結束志願服務後,他乾脆睡在車裏,但卻告訴父母,“單位給安排了集體宿舍,不回家了”。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20天。後來,葛清所在車隊隊長給他提供了一個住處,才結束了“以車為床”的日子。

  現在葛清每天出行量在5至6單左右。接到送居民去醫院檢查的“派單”,葛清都會搶先把防護裝備穿戴整齊,穿梭在社區和醫院之間,主動去承擔高風險工作。

  對於自身和車輛的防護消殺,葛清都會要求嚴格:“認真點,大家心裏都踏實。”70歲的張婆婆從醫院做完檢查回來時,特地記下了葛清的名字和手機號碼,打算疫情結束後邀請他去家裏吃飯。

  “挺過去,一切都會好起來”

  黃南是“新”武漢人。2008年,他來武漢工作,並在這裡定居。

  2003年,正在江西贛州某部隊服役的黃南,參加了抗擊非典。當時的他,在被封閉隔離的居民樓前值守站崗,直至疫情結束。“我是軍人,越是這個時候,越要往前衝,並沒有想太多。”黃南説。

  17年後,他又一次衝在了抗疫的“第一線”。能再次為社會奉獻自己的力量,黃南認為“挺有意義的”。

  不過,他的決定最初並不被家人所理解。“他們都勸我多考慮一下,但後來看到許多戰鬥在一線的醫護人員故事後,家人也就慢慢接受了。”黃南説。

  為了不讓家人過多擔心,除了出車時執行嚴格的防護標準外,黃南回家進屋前,第一步就是對全身進行消毒,把衣服都放在外面,再去洗澡、換衣服。

  這麼多天的志願者工作,讓他感覺到更多人需要幫助。黃南服務的社區有兩位病人需要做透析還有幾名孕婦,每天接送他們去醫院做檢查和治療是他的主要工作。而這樣的工作對他而言,要比往常更加細心。因為乘客都是病人和孕婦,做好消毒就格外重要。

  “每天的工作都很瑣碎,可這些事情必須要有人去做。”黃南説,疫情不退,志願者司機不退,相信等到武漢春花盛開時節,一切都會好起來。

[責任編輯:李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