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32天——“消失”的邱海波

2020-02-22 09:56:00
來源:現代快報
字號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峻 安瑩 梅書華)武漢疫情仍處在緊要關頭。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著名重症醫學專家邱海波已經在武漢 32 天了。

  這期間,他就像 " 消失 " 一樣,媒體絕少聽到他的聲音。

  對於一名 ICU 醫生而言,挽救生命,就像是闖關,每一關都走得艱辛、驚險,在武漢,這恐怕是邱海波的高難度挑戰了,他説:" 我要抓緊時間救病人。"

  2 月 19 日,現代快報記者電話採訪了邱海波,他講述了這 32 天在武漢的 " 闖關 " 歷程。

  △邱海波(中)在武漢金銀潭醫院

  挑最重的擔子,尋找有效的治療途徑

  1 月 21 日,記者碰巧打通了邱海波的電話,他説:" 坐高鐵來的,在查房,忙,再聯繫。" 匆忙挂了電話。之後的日子,邱海波的電話要麼是忙音要麼無人接聽,微信朋友圈也從未更新過。

  其實,1 月 19 日,邱海波已經來到武漢。一大早的高鐵,回到酒店稍作整理,沒有寒暄、沒有緩衝,邱海波直奔武漢市金銀潭醫院,等待他的就是千鈞重擔。

  " 我來的時候,臨床救治變得越來越突出,重症病人多了,死亡病例增加,治療變成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 邱海波説。

  這裡病人情況如何?跟以前的一樣嗎?為了找到答案,邱海波和專家組其他成員一起來到武漢三家收治重症病人定點醫院: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

  " 我們花了幾天的時間泡在病房裏,三家醫院的重症病人每天過一遍,上午、下午都要穿著隔離服進紅區。只有掌握這些病人發病、病重的特點,對治療的反應,才能形成治療流程和規範。"

  採訪中,邱海波一直在傳遞著一個重要的資訊:要有治療路徑,指導湖北乃至全國的重症治療。他參與了國家衛健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第二版到第六版的制定,主導制定了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治療路徑。

  與 " 沉默殺手 " 掰手腕,邊 " 瞄準"邊 " 開槍"

  邱海波上一次發朋友圈還是 2019 年的 11 月 8 日,當天,在南京舉辦了全國重症醫學品質控制大會,他連發了兩條和會議相關的內容。當時邱海波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説出了自己的 " 重症治療心得 ":與其他科室先 " 瞄準 " 再 " 開槍 "、先診斷清楚再對症下藥不同,重症醫學科必須做到邊 " 瞄準 " 邊 " 開槍 ",病人出現哪方面危及生命的症狀,就先處理哪方面的問題,病人的生命就在分毫之間。

  " 這次疾病的特點,就是病人表現不明顯。一般發病在一個星期到十天才出現低氧血症,而低氧血症是‘沉默的殺手’ "。邱海波在掌握了新冠肺炎的 " 脾氣 " 後,一直在摸索、尋找治療重症病人的關鍵 " 靶點 ",尋找新的治療方法。

  他用 " 意外 " 來形容俯臥位通氣治療," 這是在缺乏特別有效的治療藥物時,讓病人趴下來是很有效的治療手段。"

  不過在開展這項治療時,也遇到過不小的困難,俯臥位治療需要 5 名醫護人員一起抬病人,隔離區沒有那麼多醫護人員怎麼辦?他規定,醫生早上查房時開出需要做俯臥位治療病人的名單,下午醫護人員再進去一次,把病人全部趴過來,到第二天早晨查房時再重新翻過來。

  講起自己擅長的重症急救領域,邱海波語速明顯加快," 我在武漢,每天看的病人不一樣,從輕到重的都在看,主要精力花在重症病人身上,不斷地總結經驗。"" 比如,對於喘得特別急的病人,會引起氣壓傷,自己把自己肺給損傷了。如何打斷這種過程?" 邱海波自問自答,説出一串醫學用語," 就是要用比較深的鎮靜鎮痛以及肌肉鬆弛,把這些自主呼吸全部打掉,降低肺損傷,避免病程的發展。"

  △邱海波(資料圖)

  啃最難啃的骨頭,關口前移,每家醫院都要巡查

  目前,全國已經派出 3 萬多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其中重症專業的醫護人員就一萬多。目前武漢也開設了 7 個重症院區,而全國各地的醫療隊到來後,剛開始大家對新冠肺炎並不熟悉,面對重症救治這一最難啃的骨頭,邱海波作出決定:巡查醫院。

  在 ICU,每一個細節都關乎生死。邱海波每到一家醫院,都會苦口婆心地對著醫護人員輸出自己的心得和經驗。" 我們一遍遍地和一線醫護人員強調關口前移,因為新冠肺炎的特點是病人表現不明顯,發病後出現呼吸衰竭的時間晚,這種無症狀的低氧血症需要早期觀察、早期治療,不能讓病程往下發展。" 邱海波進一步解釋,關口前移是治療的關鍵,這幾天已經把收重症病人的 7 家醫院巡查完了,接下來還要去武漢的四十多家巡查,包括區一級醫院和社區醫院。第一,要從普通病人中篩選重症患者;第二,重症病人,是不是能夠治療跟上,做到早篩查、早發現,避免輕症發展成重症?同時,方艙醫院、隔離觀察點的醫療救治工作也要進一步強化和細化流程。

  "你如果害怕,別人就更害怕 "

  " 作為專家組成員,你必須衝鋒在前,如果你害怕了,別人就更害怕。" 除了巡查,邱海波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是給醫療隊做示範。在 ICU 的重症隔離病房,病人會突然出現病情變化,需要醫生迅速打開 " 生命通道 ",比如氣管插管,這個動作距離患者非常近,在氣管切開那一瞬間,胸腔氣流會攜帶病毒噴出,即使有層層防護,也有感染風險,加上厚厚的防護服和各種防護設備,讓醫護人員的各項操作都有些 " 笨手笨腳 "。

  在這時,邱海波會説:" 我們上去!" 戴上簡單的頭套,進行插管。" 必須帶頭去做,我覺得緊急的醫療操作特別能顯示醫療團隊的集體作用,如何去克服醫療團隊的恐懼心理,專家組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須要做好示範。" 邱海波説。

  △邱海波在工作中(資料圖)

  守護生命最後一道防線,戰疫線上有了 " 江蘇經驗 "

  2003 年邱海波是南京非典病區治療專家組組長,帶領醫護人員創造了非典病人零死亡、醫護人員零感染的驕人紀錄。

  這一次在武漢,邱海波的身份也變了,成為 " 國字頭 " 專家,他也坦言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要向國家提供最專業的研判建議和應對良策。在武漢期間,邱海波和專家組成員多次當面向孫春蘭副總理彙報工作。

  剛到武漢時,重症病房一床難求。向中央指導組彙報時,他建議開設重症醫院,希望儘快增加重症醫學的床位,能夠集中那麼一到兩家醫院,專門收治,這個意見很快被採納,更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成為打贏武漢戰疫的關鍵之舉。

  " 非典時期,我只管一家醫院,把病房裏的病人守住就可以了,這一次,要管的醫院更多了,從定點收治醫院到社區醫院再到方艙。從病人的程度來講,最重的病人,到比較重的,到普通型的病人,都需要去關心,因為治療方案怎麼去制定,治療的是否到位及時,我們需要給出一個建議,形成流程規範制度。" 邱海波説,這個過程,更宏觀,責任更大,面對的病人可能是上萬個,需要更系統的方法、規範,通過教育培訓,讓整個團隊,具有高效的機制能力,這跟以前完全不一樣。

  " 醫生遇到重症病人時,會從內心産生很強烈的衝動,想要去救治。每一分鐘、每一小時都要知道病人的動態,才能當好生命的守門員。"55 歲的邱海波已經在 ICU 這個崗位上幹了 30 年。在武漢,邱海波和團隊更是不畏險阻,堅守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也在抗疫一線形成了重症治療的 " 江蘇經驗 "。

  △邱海波在為病人做檢查(資料圖)

  對話邱海波:想把每一個重症病人都救活

  問:您在 " 紅區 " 呆得最久的一次是多長時間?

  答:早晨 9 點進去,下午 2 點出來,這是最長的時間,常規一天進 2 次,我最多的一天可能進去三四次,一般是上午第一次時間最長,後面比較短。

  問:都説穿防護服感覺悶熱,您在進病房之前都做了哪些準備?

  答:沒有時間去考慮那麼多,其實早晨吃完早飯,進入病房後,就沒有上衛生間的需求,因為穿上防護服大量地出汗。平常中午自己常不吃飯,對於醫生來説,不吃飯是很正常的事。

  問:在武漢,能休息好嗎?

  答:為了保證體力和精力,我們都有足夠的休息時間。但有時病房有事,工作也沒那麼規律,比如前天(2 月 18 日)晚上,我是快淩晨 1 點才回到酒店,因為有一個特殊病人會診,還有的病人需要上緊急的 ECMO,也會比較晚。一般情況下,從身體和感控的角度來看,儘量保證正常睡眠。

  問:您平時和家裏人聯繫嗎?

  答:隔幾天會和家裏報平安。其實我在這裡挺好的,武漢提供了很好的生活保障,我只要專心工作就行。

  問:目前,您的心願是什麼?

  答:想把每一個重症病人都救活,盡最大努力做了,即使沒有救回來,我也做到了讓病人得到了應有的醫療服務,沒有遺憾。

  邱海波簡介:

  當國家發生突發事件時,邱海波總是第一時間挺身而出,一次次趕赴現場參與救援。2008 年汶川地震,邱海波和同事奮戰十天十夜,230 多個小時,爭分奪秒和死神賽跑,成功搶救 300 多人次。作為國家衛計委的重症病人救治專家組組長,邱海波還先後參與非典疫情、玉樹地震、天津特大火災爆炸事故等一系列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搶救工作,挽救了一個又一個生命。

  近年來,邱海波獲得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江蘇五四青年獎章、全國抗震救災模範、全國醫德標兵、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衛生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國醫師獎、江蘇省 " 白求恩式衛生工作者 "、全省衛生系統抗震救災先進個人、江蘇省師德先進個人,江蘇省、全國衛生系統以及中組部防治非典型肺炎先進個人等榮譽。

  在他的帶領下,中大醫院重症醫學科成為江蘇和全國的重症患者救治中心,在 2018 年復旦版 " 醫院專科聲譽排行榜 " 排名全國第二!

[責任編輯: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