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上海醫生在金銀潭醫院的26天
2月18日,是首批上海援助湖北醫療隊駐守武漢金銀潭醫院的第26天。這26天裏,第一批到達武漢的135名上海醫生,經歷了缺少防護服、缺少手術刀、酒店斷餐、生活物資匱乏等各種困難,卻在“連醫生都害怕的”疾病面前表現出了醫務工作者的擔當——他們“大膽地”衝著前來調研的國家總理李克強反映“缺護士、缺物資”;邊治療重症病人,邊積累總結經驗,進行了約5項針對新冠肺炎患者臨床治療的研究,還有醫生發明瞭能減少感染的、可吃飯口罩;一天前,他們直接促成了首批兩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解剖,為下一步有針對性地研究病毒提供了寶貴的契機。
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今日連線上海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領隊、臨時黨總支書記、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鄭軍華,聽他講述在金銀潭醫院的26天。
武漢的醫療狀況正在慢慢改善
2019年除夕,是上海首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出征的日子。這天晚上9點半,來自上海52家醫院的135名醫護人員登上了飛機。
醫療隊抵達住宿地點、收拾完行李是在淩晨4點左右,鄭軍華這時接到通知,他們要去那個如今在全世界都有點名氣的武漢金銀潭醫院。這是當時收治新冠肺炎病人最多的一家醫院。
第一天上崗,上海醫療隊接管了兩個病區,主要任務是收治病人。當天晚上,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就找到了鄭軍華,希望上海醫生可以接管一個普通病區和一個重症監護病區。“不在現場的人感受不到,當時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已經連續工作了一個多月,他們真的是吃不消了。”鄭軍華當即就接下了這個“大單”。
但他很快發現,接單後,上海的醫護人員要過上“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日子。手術隔離服和手術刀都不夠用,醫生們今天用了,明天就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醫院裏沒有護工、衛生清潔人員,重症病人的生活護理全部由護士來做,生活垃圾、大小便全都由護士處理。
鄭軍華在1月28日趁著國家總理李克強到一線考察的機會,當面向總理反映,“缺醫療物資、缺護士”。
就連這些醫生的生活物資、飲食等問題,也會出現“突然斷檔”的情況。有一天,他們所住的酒店突然通知醫生們“以後不管飯了”。後來通過各個層面反映情況,酒店給了基本保證。
目前,武漢的情況,正在一點一點改善。如今援助湖北醫療隊已經不需要再為一些基本防護物資發愁,他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研究這種病的臨床表現,爭取在關鍵環節把病人救回來。截至目前,上海首批醫療隊收治了約160名患者,其中一半以上為危重症,約30名患者病癒出院了,其中包括近10名已經上了呼吸機的危重症患者。
為什麼一定要做遺體解剖
“醫護人員感染率很高。”鄭軍華説,由於沒有掌握這種未知疾病的傳染途徑,醫護人員中間也在流傳著各種説法,這加重了他們的緊張情緒。
另一方面,醫護人員在看到死亡病例時,會産生深深的“無力感”。上海援助湖北醫療隊醫生會對每一個死亡病例進行臨床分析,很多醫生會自責,“是不是自己哪個關鍵節點沒有把握好?是不是在某個時間段治療不夠果斷?是不是自己經驗不足?”
這使得上海醫療隊的醫生們産生了“研究這種病”的衝動。“我們看到,有未確診病人輾轉多家醫院,卻得不到一張床位;看到家族性、聚集性傳染,看到大部分家庭做不到居家隔離導致全家感染;看到了後期的病例井噴。”鄭軍華和醫療隊員們意識到,這是一場長久戰,而決勝的關鍵就在於“對這種疾病了解多少”。
包括鄭軍華在內的上海專家團隊,一直在為“了解疾病”作準備。2月16日淩晨3點和下午6點45分,武漢金銀潭醫院北三危重症病房,兩名新冠肺炎感染者先後不幸離世,他們也成為自新冠肺炎暴發以來,進行屍檢病理診斷的首兩例遺體捐獻案例。湖北省司法鑒定協會會長劉良及其團隊在18小時內分別對兩具遺體展開檢驗,預計將在10天內出具一份針對戰“疫”具有指導性和建設性的病理報告。
早在十多天前,上海醫療隊至少對6例已故新冠肺炎患者家屬做過思想工作,均未獲家屬同意。
“病理診斷是最高法官,它幫助我們了解疾病發生和發展的具體過程。這次的新冠肺炎病毒流行,其傳播力和致病性之強,我們有目共睹,但是這個疾病,侵犯哪個組織、哪個器官、包括具體器官的哪個部位,哪些細胞受到累及,我們還不是十分明確。”鄭軍華説,遺體解剖或是攻克病毒的關鍵。
他介紹,後續醫生們還會選取合適的病人遺體,比如處於不同年齡階段、患有不同基礎疾病的患者遺體,嘗試説服家屬允許解剖,“10例左右,差不多可以完整説明問題”。
年輕患者的猝死,值得探究
鄭軍華多次提及,要對“不同年齡段”患者遺體進行分析,尤其是那些年輕的、突然心臟驟停猝死患者的病例。
“我們在一部分30歲至50歲的、本身沒有基礎疾病的病人救治中,碰到了難題。”鄭軍華説,有的年輕患者,白天還好好的,晚上會突然猝死,“我們考慮是病毒攻擊心臟,導致心臟受損可能性比較大。但病毒對心臟的毒性作用,到底有哪些步驟、哪些進展,我們尚不知道。”
他介紹,上海醫療隊對每一個死亡患者都會進行後期的臨床病例研究和分析。目前,專家團隊正在總結一些針對年輕患者的“心臟指標預示”,即心臟功能的某些指標出現某種較為微小的變化和異樣時,提前預知接下來可能會産生的猝死風險,並作好防治準備,以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此外,醫生們在對病人的救治中,還帶去了上海肺科醫院的碟式面罩、復旦大學中山醫院的“鈕式面罩”等新産品,獲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中山醫院的呼吸科副主任蔣進軍還在20多天駐守時間裏,發明瞭可以讓醫護人員和病人在進食時也可以“隔離”的鼻罩,並申請了國家實用新型發明專利,即將投産。
本報上海2月18日電
中青報 中青網記者 王燁捷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