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藥物和疫苗進展如何?科學家來答疑了
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月15日15時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科技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主任張新民,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介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藥物研發和科研攻關最新進展情況。以下是我們根據發佈會整理的內容要點。
五大方向、齊頭並進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科學界在全力攻關
記者在發佈會上了解到,1月20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科技攻關組成立,科技部會同國家衛健委等12個部門立即組成工作專班,並成立以鐘南山院士為組長的專家組,組織動員全國優勢科技力量開展攻關。
根據新冠肺炎應急需求,圍繞“可溯、可診、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明確了臨床救治方案的優化和藥物篩選、檢測技術和産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疫苗研發、動物模型構建這五個主攻方向。
目前已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學方面,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來源與已知家禽家畜的關係,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的源頭。
-在動物模型方面,已經成功構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動物模型,為開展藥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評價提供了基礎條件。
-在檢測診斷方面,在已有七個診斷檢測試劑獲批上市的基礎上,正在加快推進現場快速檢測産品的研發和應用。
-在藥物研發和臨床救治方面,有些藥品篩選和治療方案已取得積極進展,正在推進臨床試驗,部分臨床救治建議已經納入診療方案。
-在疫苗研發方面,並行開展了滅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組疫苗等多條技術路線的研發。
Q:臨床治療藥物,有了嗎?
A:一批藥物已經初步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
對於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關頭,研發有效的臨床救治藥物,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當前應急攻關的重中之重。
張新民介紹,科研攻關組已組織全國優秀的科研團隊,利用電腦模擬篩選、體外酶活性測試等方法對七萬多個藥品或化合物進行篩選,遴選出五千個可能有效的候選藥物,在普通冠狀病毒感染的細胞水準上進行初篩,之後選定了100個左右的藥物在體內開展新型冠狀病毒的活性實驗。
在多輪篩選的基礎上,科研攻關組聚焦到少數幾個藥品:磷酸氯喹、倫地西韋、法匹拉韋等一批藥物,先後開展臨床試驗,目前部分藥物已經初步顯示出良好的臨床療效。
□ 磷酸氯喹:是一種上市多年的抗瘧藥物,安全性有一定保障,體外實驗顯示對新冠病毒有良好的抑製作用。臨床結果初步顯示,磷酸氯喹對新冠肺炎有一定的診療效果。
□ 法匹拉韋:是治療流感的境外上市藥物,目前在深圳開展臨床試驗,初步顯示了較明顯的療效和較低的不良反應。治療後第3到4天,用藥組的病毒核酸轉陰率顯著高於對照組。
□ 倫地西韋(瑞德西韋):這是一種國外公司研製的用於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藥物,目前在國外的臨床試驗還沒有全部做完。我國科學家開展了體外實驗顯示,具有對新冠病毒較好的抑製作用和安全性。目前武漢十余家醫療機構正在開展臨床研究,已入組重症患者168例,輕型、普通型患者17例。
Q:可怕的“炎症風暴”,有對策了嗎?
A:部分臨床結果“令人鼓舞”,正在進一步試驗
周琪介紹,“炎症風暴”實際是輕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轉換的一個重要節點,它實際是一個細胞因子的過度反應,主要是人的免疫系統針對外界的病毒和感染的誘因“不分敵我”的時候,過度反應造成了對自身的傷害。
如何阻斷或壓制“炎症風暴”?周琪介紹,在這方面,科學家也在篩選一些老藥,比如在風濕病領域有效的藥物,部分做了臨床。比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已經做了14例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年齡最大82歲,這幾例病人的結果看起來都是令人鼓舞的。現在正在進行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大概有100余位病人入組,其中治療組94例,對照組94例。若證明有效將會儘快應用。
另外,近期針對炎症因子風暴的工作還在不斷地開展,相信會有更多的候選藥物進入治療的序列。
Q:降低死亡率,對重症目前有效治療方案嗎?
A:恢復期血漿和幹細胞技術被看好。
張新民介紹,針對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療是降低病死率的一個關鍵途徑。科研攻關組組織了針對重症治療的新技術和新産品研究,從目前來看部分産品和技術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
一是採集治愈患者恢復期血漿。處於恢復期患者的血漿中存在大量的保護性抗體,可以用於對重症患者的治療。截至目前,在武漢市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武漢金銀潭醫院等多家醫院共對11位重症患者進行了治療,治療後臨床症狀明顯改善,各項檢測指標全面向好,沒有明顯的不良反應。
第二個方面是開展幹細胞技術在重症救治方面的臨床研究。幹細胞治療能夠抑制免疫系統過度激活,通過改善微環境促進內源性修復,可抑制肺部急性炎症進展,緩解呼吸窘迫症狀。經過嚴格的臨床前安全性、有效性評價,以及嚴格的品質檢定,幹細胞産品在遵照當前幹細胞臨床應用規範和藥品臨床試驗規定的前提下對若干重症患者進行了治療,也初步顯示安全有效。
Q:疫苗研發,進展如何?
A:正在多頭並進,部分疫苗品種已經進入動物試驗階段。
“我們現在實行挂圖作戰,每個工作節點精確到天。”張新民介紹,為確保儘早研發成功,在科研攻關應急項目中我們並行安排了多條技術路線,包括滅活疫苗、mRNA疫苗、重組蛋白疫苗、病毒載體疫苗、DNA疫苗等並行推進,切實保障成功率。
張新民表示,我們國家各研究團隊的研發進度與國際進展基本保持同步。這得益於在“重大傳染病防治”、“重大新藥創制”等國家重大專項的支援下,近十多年來我國已經在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能力建設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掌握了疫苗研發的最先進技術,擁有一支高水準研發團隊和疫苗生産企業。同時,我們積極倡導國際合作。
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嚴景華介紹,各種疫苗有各自的特點、優點和缺點,它們都是相輔相成的。比如其中的重組蛋白疫苗,是把一個病原體最有效的抗原成份基因拿出來,進行體外重組,表達蛋白,然後製成疫苗。目前這個疫苗進展非常順利,目前疫苗的設計已經完成,現在已經在動物體內進行測試,看看免疫效果,還要進行安全性評價。生産工藝研發也在同步進行。
嚴景華特別提到,冠狀病毒疫苗在全世界還沒有一個上市的疫苗。這意味著我們還缺乏經驗,缺乏對風險的評估,所以新冠疫苗對科研人員是一個挑戰。“要充分證明風險和收益,因為疫苗是用在健康人身上的,必須安全有效,所以安全是重中之重。”
Q:病毒源頭找到了嗎?
A:初步排除家禽家畜,蝙蝠目前嫌疑最大。
吳遠彬介紹,新冠病毒溯源和傳播路徑研究項目由中國疾控中心、中國科學院、中國醫學科學院等單位聯合開展。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所檢測了585份華南海鮮市場及武漢多家生鮮市場環境標本及動物標本,其中33份新冠病毒陽性,其中31份來自經營野生動物的西區,通過這樣集中的數據提示此次疫情可能與野生動物交易有關。比如,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的團隊檢測了4800余份近年來收集的豬、禽、犬、貓等動物樣品,均為陰性,通過這樣的結果可以初步排除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於家禽家畜。這之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所通過對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的比對,也顯示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
對於有研究稱,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間宿主之一。對此,正組織有關科研團隊進行論證,對新冠病毒從穿山甲到人的傳播等問題,也在進一步加緊相關研究,如有進展將及時發佈。
Q:藥物研發為什麼這麼難?
A:存在諸多客觀要求,科學標準不能降低
多年來,一個新藥大概要經歷十年時間才能從想像走向成藥的過程。為什麼花這麼久?周琪表示,新藥的出現是有客觀限制的,也有它的時間要求,也有關鍵流程和步驟。第一,要知道治療一個疾病主要針對的靶點是什麼,就是有的放矢,要知道治什麼東西。第二,當確定了藥物靶點,要選到所有的候選化合物和候選藥物,不是每一種藥都可以成藥的,同樣還要經過藥物的各種成藥的相關試驗。藥物研發成功後,還要評價它的安全性、有效性。一定要在動物模型做很多長期的評價以後才有可能走到臨床。
這些環節裏,任何一個環節對科學家而言都是一個非常艱難的過程。“我們今天應對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我們都期待一個新藥的出現。但科學的事情是含糊不得的,科學不能降低標準,一定還要按照科學的藥物研發流程把它做完。”周琪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