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9300多萬個沉甸甸的“飯碗”,中國就業“穩”憑什麼?

2020-02-15 19:31:00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字號

  本固則邦寧,就業穩社會就穩。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就業問題,多次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2018年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做好經濟工作的“六穩”要求,並將“穩就業”放在首位。2019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連續7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統計發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的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9322萬人。這意味著,我國7年創造了9300多萬個就業崗位,創造出了9300多萬個沉甸甸的“飯碗”。

  如何看待當前的就業形勢?

  總體看來,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好于預期,“民生之本”、“財富之源”更加穩固。

  人社部發佈的數據顯示,2019年就業主要指標表現良好。2019年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352萬人,繼續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2019年底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62%,保持在較低水準。

  同時,勞動力市場運作基本平穩。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基本穩定,就業扶貧工作取得積極進展。2019年全年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46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79萬人。截至2019年末,累計幫扶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1213萬人,較上年末增加225萬人。

  那麼,7年9300多萬的新增就業是怎樣的一個增加量?據統計,目前全球人口超過9000萬的國家只有15個,德國人口約8267萬,按此計算,7年來中國解決的就業人數,超過了德國一個國家的總人口。

  新增就業“穩”靠的是什麼?

  我國就業成績的取得,離不開經濟發展的拉動,改革紅利釋放的助推,産業結構優化的推動。

  目前,我國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態勢,仍處於中高速增長區間,在世界範圍內仍居前列。經濟總量持續增加,對就業的拉動能力相應增強,帶動了就業容量不斷擴大。我國經濟規模持續擴大,産業結構逐步優化,服務業快速發展,新産業、新模式不斷涌現,創造了許多新的就業機會和新的就業形態。

  黨的十八大以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持續推進,政府效能進一步優化,有力支撐了經濟動能轉換,為促進創新創業營造了良好環境。同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財政支援政策得到加強,普惠性稅收措施不斷完善,融資模式進一步優化創新。“雙創”成為時代熱潮,市場活力競相迸發,市場主體井噴式增長,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

  中國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品質和效益的提升拓展就業增長的新空間。近年來,第三産業在GDP中的比重持續擴大,為穩就業提供了有力支撐。值得注意的是,順應新的發展需求,一些新的職業不斷涌現。2019年4月1日,人社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和國家統計局發佈了13個新職業資訊,未來人社部還將發佈第二批新職業。

  如何讓新增就業“穩”下去?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就業領域固有矛盾依然存在,新的影響因素還在增多,工作推進中仍有不少短板弱項,我國的就業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就業任務更加艱巨繁重。

  從總量看,就業壓力依然存在。我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從2012年開始有所減少,這一趨勢還將持續,到2020年後減幅將加快。從結構看,就業矛盾更加凸顯。在經濟結構調整、産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結構性就業矛盾進一步凸顯,突出表現為“招工難”與“就業難”並存。從外部環境看,新的影響因素增多。當前,國內外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不可避免對企業用工和勞動力市場帶來影響。

  我國有著超14億人口、9億勞動力,繼續做好穩就業工作十分重要。這需要不斷擴大就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加大穩企穩崗穩就業力度,加大就業優先政策實施力度,改善就業結構,提升就業品質,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工作,推進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特別是,堅持改革開放和改善營商環境,加大稅收優惠、擔保貸款、資金補貼、創業培訓等實施力度,增強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責任編輯:全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