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生命之艙:傳遞溫暖也表達愛

2020-02-11 13:04: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多個方艙醫院,如此大規模地收治病人,在中國尚屬首次。

  2月5日22時,位於武漢市江漢區武漢國際會展中心的“方艙醫院”正式啟用,開始接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輕症患者。這座“方艙醫院”名為江漢方艙醫院,床位數1600張。新華社記者熊琦攝

  2月8日,醫務人員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查房。新華社發

  2月8日,從空中俯瞰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全景。新華社記者 李賀攝

  2月10日早上7點,在洪山體育館的武昌方艙醫院,輕症患者小李來到這裡4天了。他起得比在家裏早一些,洗漱完之後,在床邊坐了一會兒,護士就送來早飯。吃完飯,他打開隨身攜帶的一本書讀了起來。

  上午10點,來自廣西的護士黃婷取了藥,跟醫生核對無誤。來到小李的床邊,黃婷詢問小李:“好點了嗎?”“今天情況好多了,體溫正常了。”小李説。黃婷低頭看了一眼床頭卡,又核對了小李的腕帶資訊,才把藥遞給他,叮囑他按時服用。

  “考慮到方艙醫院床位比較多,僅送藥這個環節,我們規定護士必須核對兩次以上。”作為隊長的廣西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護士張麗艷説,流程上不能有絲毫馬虎。

  這幾天,武漢的各個方艙醫院已經投入使用,不少醫院擴容之後,也陸續收治了輕症患者。有人説,面對疫情,這是“生命之艙”,給患者帶來更多希望。

  什麼是方艙醫院?據專家介紹,方艙醫院是為解決當前大量新冠肺炎確診輕症患者的收治問題,充分利用既有建築,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小的成本建設和改造的臨時收治場所,從而實現有效控制傳染源、最大限度收治患者的目標。

  運轉:井井有條 越來越好

  淩晨1點多,一陣咳嗽聲打破了江漢方艙醫院病室的寧靜。正在休息的值班醫生劉曉春趕緊起身整理了一下防護服後前去查看。17床,一個30歲的年輕小夥兒正用被子捂著嘴,儘量降低咳嗽聲,怕驚擾其他熟睡的病人。“怎麼了,哪不舒服,多久了?”劉曉春趕忙問。

  “20多分鐘了,覺得有點呼吸困難。我看你們忙了一晚上,想自己忍忍不再折騰你們了。”聽到這番話,劉曉春一陣揪心。

  劉曉春立即叫來同事為他測血氧飽和度,並推來氧氣瓶,還開了些藥。過了一會兒,小夥子漸漸恢復了平靜,安然入睡。

  劉曉春是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廣東)援助武漢江漢方艙醫院的醫生。與劉曉春一同援鄂的醫生呂小燕説,每天每位醫生平均照顧80位患者,需要不停地巡視。

  下午2點多,連續工作近40個小時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黨委副書記、江漢方艙醫院負責人孫暉稍微歇了一會兒後,又來到病房給醫護人員開會。“醫院運轉越來越有序,患者狀態也越來越好了。比如,這幾天網上熱傳的‘讀書哥’就在這裡就醫,他這種樂觀的心態讓我很佩服!”

  孫暉提及的“讀書哥”姓付,今年39歲,老家在湖北孝感,博士畢業後到美國佛羅裏達州立大學任教。這兩天,付先生因為一張照片走紅網路,他戴著口罩,安靜、專注地閱讀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不少網友被他這份淡定、從容所打動,在社交媒體上紛紛為他點讚、送祝福。

  “回武漢探望父母,沒想到我和家人都‘中招’了。”付先生回憶,自己開始有些咳嗽、發燒,經CT、核酸檢測確診後一直在隔離。2月5日晚,作為首批患者轉到江漢方艙醫院治療。“現在感覺還好,沒有發燒,只是有點咳嗽。相信只要配合治療,自己一定會好起來。”

  2月10日是何女士住院的第五天,她顯得十分樂觀。“我每天都會在朋友圈曬自己的狀態,不僅經常看書,還偶爾在病房裏跳舞鍛鍊身體。我會盡最大努力與病魔抗爭。”

  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餐食供應團隊專門根據餐飲專家建議設計菜譜,儘量保證多數菜品在一週內不重復,還確保讓患者吃上熱飯。“後勤保障越來越充分,各類醫護配置逐漸齊備,相信很快就會有患者痊癒出院。”孫暉説。

  細節:處處彰顯人文關懷

  與金銀潭醫院一路之隔的是武漢客廳會展中心的方艙醫院,中南醫院神經內科的高永哲正捧著盒飯,來到室外,隨便找個地方坐下,吃了幾口。“我5號就趕過來了,參與方艙醫院的前期規劃和建設。”高永哲對記者説,“聽説網友對醫務人員的精神很感動,我們反而沒有這麼深刻的體會,工作一忙,沒時間看手機,也就沒有什麼感覺了。”

  放在一旁的對講機,對話不斷,“我們需要一些材料,麻煩外面送一下!”“好的,我馬上安排!”高永哲拿起對講機説了一句,他把飯盒一收,戴上口罩,扭頭就走去方艙醫院室內。

  僅用了36個小時,他們就把武漢客廳會展中心改造成了方艙醫院。此時,公眾非常關心,方艙醫院是否安全?來到方艙醫院內部,順著高永哲所指的方向,記者看到十幾根直徑一米粗的通風管道,大概有七八層樓高。“我們對原有的通風設備進行了改造,請專家論證設計,讓場館內的空氣流動起來,必須保證安全。”他説。

  通風的同時也要保證患者的舒適性,高永哲介紹,設施非常人性化,進風口送進來的是熱風,保證室內能達到10~15攝氏度,同時還在每個床位上專門準備了一條電熱毯,保證患者的取暖需求。

  記者在現場看到,方艙醫院給每個患者都發了收納箱、牙刷、拖鞋等生活物品,這些都是當地政府採購的。與其他醫院不同,方艙醫院的被褥顏色並不是統一的白色,而是花花綠綠,顏色非常鮮艷。

  “這些都是我們關注的細節,你看,場館都是冷色調,為了緩解緊張情緒,被褥一定要鮮艷,用的多是暖色調。”高永哲介紹。

  類似細節還有很多,“我們設置這些隔斷,就是為了保護患者的隱私,必須男女區域分開。”高永哲説。

  “現在大家的安全意識很高,很多患者擔心傳染給家人,大部分人都主動過來。”這幾天,高永哲了解情況後得出結論,“我之前還擔心他們來了生活不適應,在這個特殊時期,大家對我們的工作包容性蠻強的。”

  要做好細緻的服務,對於醫護人員挑戰不小。高永哲每天的步數在2萬步左右,“這幾天的工作量,感覺比平時一兩個月的還多。”每次醫院收治,都要接兩三百人,儘管分批開放,他都得帶著護士到方艙醫院的門口接患者,讓他們儘快入院,“怕他們在室外,受不了”。

  “大家只看到了裏面的醫護人員,其實外面的工作人員也很辛苦,每個環節都在有序運轉,武漢現在不是空城,很多人在週邊默默工作。”高永哲對記者感嘆。

  心態:積極的態度也是免疫力

  “積極的心態是最好的抵抗力。”一名入住方艙醫院的網友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寫到,記者對這位網友進行了採訪。

  “我是湖北人,平時在雲南工作,兩年沒回家了。今年一回來過年,就碰上了這個疫情。”趙坤對記者説,“我是沒有症狀的確診患者,1月28日發燒了,吃了藥就好了。之後,我老婆孩子也發燒,就去檢查,發現雙肺感染。”

  與很多人想像的不同,一家三口身處不同的醫院,但在趙坤的文章中沒有傷感,反而很積極向上。

  在方艙醫院,收治的主要是確診輕症患者,病患往往也都能活動自如,相比在家隔離,方艙醫院因為有醫護人員可以隨時就診,這一點對於病患有很強的安慰作用。

  “你看,一張護士姐姐送的卡片,滿滿的正能量。”趙坤説。他床頭的卡片上寫著:“有人抱怨,也總有人在行動,傳遞溫暖,表達愛。”

  “我帶了筆記型電腦,上午還剛幹了點兒活,這又下載了一套會計課程,自學一下吧。”趙坤語帶一種湖北人特有的從容。

  不過,相對於病患來説,醫護人員就不太輕鬆。已過零點,記者還在等待楊文忠醫生。“剛剛洗完澡,吃完飯,不好意思,讓你久等了。”一臉疲憊的楊醫生抱歉地説。

  49歲的楊文忠,是中建三局醫院的一名內科醫生。臨床經驗豐富的他,是第一批加入火神山醫療防疫工作團隊的成員之一。才從火神山、雷神山的項目上下來,他就志願加入了洪山石牌嶺方艙醫院的醫護隊伍裏。

  方艙醫院的病患可以輕鬆笑談,但是這裡的醫護人員卻不能有半點的疏忽大意。他穿著密不透風的隔離防護服,在發熱門診與時間賽跑,在病房床前與病魔決戰。連續工作數小時,不能喝水,不能吃飯,護目鏡因為消毒劑而刺眼,口罩會勒得難受……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位醫護人員告訴記者,這正是他們身上的使命感。

  溫暖:病友黨支部 互幫助康復

  記者來到位於洪山體育館的武昌方艙,看到場館外,搭建了數十頂白色應急醫療帳篷,場館兩側還放置了幾十個移動廁所。如今,這裡的三個艙已經開放,一共有800個床位。

  記者看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昌方艙醫院醫療隊隊長馬永剛正在忙碌。從2月5日晚上開始,第一批新冠肺炎的輕症患者入住這裡。

  最近,這裡有什麼新變化?“剛開始條件不太完善,現在好多了。”馬永剛説。回想起前幾天,他説了一個小插曲,有的患者來了方艙醫院有顧慮,覺得不能得到最好的治療。他主動和患者聊天,“你看我是武漢人民醫院的醫生,好多專家都來了,你就放心吧。”

  馬永剛説:“患者們相互之間也會聊天,迷茫和緊張的情緒就很快消散了。”

  記者在這裡遇到了患者郭剛勇,他正在看書,護士走過去給他送藥,記者看到他吃的是連花清瘟膠囊和鹽酸阿比多爾片,桌上還放有一劑溫熱的“新冠肺炎1號方”的中藥。

  郭剛勇告訴記者:“2月2日我拿到核酸檢測結果,已經確診了,不過症狀就像得了感冒一樣,就在家自我隔離,2月6日我來到這裡治療,現在症狀已經消失了。”

  前幾天,身體好轉的病友,在這裡還成立了臨時黨支部。他笑著告訴記者:“我是黨員,擔任了臨時黨支部的組織委員,我們發現病友們有一些日常問題需要反饋,如果挨個向護士反映,擔心干擾他們正常工作,我們就承擔起收集病友需求的工作。”

  病友們缺少衛生紙、牙膏和一些藥物,黨員們分成小組進行手機匯總後向護士們反饋,領完東西後向病友發放。還有排隊領飯,也是黨員分小組主動承擔,黨員的參與讓方艙醫院更加井然有序。

  下午4點,記者看到,武昌方艙醫院東區臨時黨支部書記張兵帶著病症好轉的病友,一共20多位黨員,幫著護士撿拾垃圾,還順帶著宣傳醫院垃圾分類的知識。如果發現病友的情緒有波動,他們還主動做起疏導工作。

  “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做點事情,這是黨員應該承擔的。”郭剛勇拿出手機給記者看微信群,這群年齡不一的黨員自發地行動起來,給方艙醫院帶來更多活力,也讓病友們感受到更多溫暖。

  “有的患者症狀已經消失,昨天我們給86個患者做了核酸檢測,其中有75個人顯示為陰性,明天打算再做一次。”馬永剛介紹,按照流程如果顯示兩次陰性,這些治愈的患者就可以儘快出院回家。

  “應收盡收”的措施落地後,相比于前幾天,目前他們收治的輕症患者更加精準。馬永剛發現,在前期收治的患者中,還有一些症狀較重患者被送到這裡,因此,每天從這裡轉入定點醫院治療的重症病例有五六個人,並不都是新冠肺炎加重,還有人是合併症加重,比如之前就患有心梗、腦梗等疾病,病重後他們可以隨時無條件地轉到定點醫院治療。

  不過,讓馬永剛感到欣慰的是,不少患者心理狀態比較穩定,有的年輕人在方艙醫院還拿著電腦打遊戲。“我們也會提醒,時間不要太久。”他説,患者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如果心理狀況穩定,睡眠足,吃飯規律,對於輕症患者的儘快康復有很大幫助。

  如記者採訪的一位上了年紀的病患所言,在方艙醫院的這幾天,給患者帶來新的希望。“希望疫情趕緊過去,我們可以與家人團聚,還可以繼續跳起廣場舞。”

 

[責任編輯:全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