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戰“疫”中,這些最普通的人,做著最不普通的事

2020-02-10 13:26: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在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戰疫一線的工作劇增,許許多多的人選擇逆向而行,奮戰在抗擊疫情的各個戰場上。他們中,有的在醫院裏不捨晝夜,有的在生産線上加班加點,有的在工地上忙碌不停,有的在運輸路上疾馳不息,有的在社區忙前跑後,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緊急行動,在全力以赴。由於人手緊張,很多戰“疫”一線都出現了臨時上陣的“編外”志願者。比如,在武漢雷神山醫院的建設工地上,就有這樣一些人。

  2月4日,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工建設的第九天。危鳳和弟弟危超就在這裡幹活。危鳳告訴記者,他本來並不是雷神山建設企業的員工,在看到雷神山醫院項目開工的消息後,他就開始打聽,怎樣可以加入進來。

  危鳳説,自己是跟中建三局一公司勞務經理聯繫上的,因為他們也是當地人,他和弟弟都會開挖掘機,拖車、挖掘機他們什麼都有,渣土車也有,直接過來幹活就行了。

  像危鳳一樣,雷神山醫院建設的消息發佈後,很多市民紛紛要求來工地幫忙,做一名志願者。

  由於工地施工的專業性,出於對市民的安全考慮,建設方婉拒了不少市民。另外一些有著專業技能的志願者被選入了建設隊伍。危鳳和弟弟危超出發時,家裏會開渣土車的大哥也跟來了。

  1月27日,央視頻開通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建造過程“慢直播”,直播收看人數不斷上漲,網友們還給畫面中的挖掘機、吊裝機、水泥罐車,甚至是照明車都起了昵稱。危鳳和弟弟危超的這輛挖掘機被稱為“小藍”。

  雷神山醫院的建設是一場與疫魔的生死競速,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這樣艱巨的任務,一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員參與建設,另一方面,又要保證每一位建設者的健康,因此,做好衛生防疫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雷神山項目的施工現場,還有很多志願加入建設的平凡人。吳龍兵就是其中一員,這兩天,他的工作是檢查工地上體溫監測點的設備是否運作正常。

  吳龍兵其實是中建三局一公司馬來西亞分公司的項目經理,這次回國原本是攢了些假期,想回家與家人團聚。

  就這樣,吳龍兵主動來到了工地上,由於雷神山項目總建築面積7萬多平方米,而吳龍兵腳有舊傷,領導前幾天的安排是讓他在門口給工人們測體溫。吳龍兵負責的測溫點有七個,由於人多、施工環境複雜,測溫系統有時候會工作不穩定,所以,吳龍兵每天要來回巡查兩次。

  在蘇州工業園區的一家口罩生産企業,李甡正在忙碌著。他並不是這家口罩廠的工人,就在春節前,他還在和客戶談著大生意,今年48歲的他其實是蘇州工業園區內一家外資企業的亞太區總經理。既然是總經理,又為什麼來做這流水線上的口罩工人呢?這還要從他大年初二看見的一條微信説起,徐翔就是發送微信的人。口罩生産志願者徐翔説,他是在自己的朋友圈裏看到有人在找志願者。

  徐翔説的迫切需要幫忙的正是這家口罩廠,為了應對疫情,口罩廠緊急復工,産量也比往常一天三四萬隻口罩有所提升,但是為了達到最大的産能,就還需要增加更多的人手。

  徐翔親自去了一趟口罩廠,詳細打聽了口罩廠的需求,然後,他琢磨著幫忙找人開工,但是去哪兒找呢?

  徐翔想到有個總經理群,就開始在總經理群裏發動。徐翔説,發在這個群裏,自己也沒抱太大希望,畢竟群裏大多是大企業的總經理,他只是想著問一聲試試,沒想到卻一呼百應。

  很多總經理們不僅自己報了名,還組織自己企業的員工志願報名。來幫忙的人越來越多,為了發揮出志願者最大的效能,徐翔乾脆全天候做起了協調工作,給這些志願者們排起了班。

  志願者們雖然只能做些輔助工作,但是讓工廠有了更多人手,熟練工人就可以去更核心的崗位。現在,口罩廠的三條生産線全部開動,産能大大提升。李甡他們是最後一道包裝工序,打完包,這些口罩就可以運走了。現在,130多個志願者來這裡幫忙,3班倒,24小時開工。

  志願者們和所有參戰人員眾志成城,團結奮戰,無私奉獻,舍小家為大家。他們的付出,會讓更多患者得到及時救護,讓更多物資及時送到前線,會讓更多醫療設施及時建成,會讓更多社區和公共場所減少感染的風險,而這些,都會讓我們的社會更加有序,更加溫暖,讓我們更有力量有信心共同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責任編輯: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