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快遞不許進小區?業內呼籲:劃出特定區域收投快遞

2020-02-10 12:31:00
來源:法制日報
字號

  劃出特定區域收投郵件和快遞

  快遞物流業務量激增 但各地管控趨嚴業內人士呼籲

  □ 本報記者   趙  麗

  □ 本報實習生 董錦蒙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始終堅守在工作崗位的除了一線的醫護人員,還有在城市中不停穿梭的快遞小哥。據國家郵政局統計,1月24日至29日,全國郵政業攬收包裹8125萬件,同比增長76.6%;投遞包裹7817萬件,同比增長110.34%。

  目前,郵政和快遞企業均按照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下發的《疫情防控期間營業網點操作規範(建議版)》,細化相關措施,嚴格落實對郵件、快件、運輸車輛、生産作業場所的消毒、通風等措施,嚴禁收寄野生動物。

  因此,公眾對於正常的快件不用拒收,但取件時應做好相應防護措施,也可以請快遞員把物品投送至附近的快遞櫃和驛站,自取包裹快遞。接收到外賣和快遞後,及時去除外部包裝並洗手消毒。此外,由於郵件快件消毒等因素,不宜在此期間郵寄生冷鮮物品。

  隨著全國返工潮的臨近,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晴雨錶,物流行業在疫情之下的一舉一動更加受到關注。近日,《法制日報》記者對此作了調查。

  快遞不許進入小區

  門口排隊領取快遞

  日前,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副司長侯延波提到一個現象:現在有時候快遞員為投遞一個包裹,要在寒風中等一個多小時。快遞員投遞時效降低,一方面是因為各地防控舉措加大,很多社區、單位寫字樓實施封閉式管理,另一方面是因為很多人擔心收取快遞存在感染風險。

  在《法制日報》記者調查的小區中,對快遞幾乎都採取了相應的管控方式。

  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北新區、秦淮區、鼓樓區等區域內的小區基本都已經實施管控,超過五分之四的出入口被封閉,僅限的出入口也有社區人員以及部分民警進行管理,外賣以及快遞車均不允許入內。

  據小區居民反映,快遞員一般會在派送前打電話確認收件者是否在家,隨後在半個小時或者一個小時內到達小區門口,需要去小區門口拿快遞。大部分快遞寄存櫃都在小區內,現在都已停止使用,小區內及小區周邊的快遞寄存點在春節假期後都關閉了,不知什麼時候恢復使用。“我們到小區門口拿快遞都得全副武裝起來,先戴手套去拿,然後外包裝盒全丟在外面,之後進家門前消毒。”

  在浙江省玉環市的很多小區,同樣是需要到小區大門口拿快遞,“現在寄存櫃還有智慧快遞櫃全部不讓用了,因為我們寄存在保安室內相當於也得進小區。”小區居民説,所以現在取快遞都是和快遞員手遞手拿,“現在我們買東西少多了,因為現在浙江臺州、溫州這塊兒快遞都停發了。”

  在杭州市上城區的一些小區,大多選擇使用小區內的智慧快遞櫃,居民認為快遞的收發方式和往常的區別不是很大。

  不過,《法制日報》記者在調查中也注意到了這樣兩個現象:

  在北京的大多數小區門口,每天都能看到快遞小哥的身影。一位京東快遞小哥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他每天在小區門口快遞服務點的時間長達9個多小時。另一位順豐快遞小哥稱,“中午吃飯時間加上打包下午快件的時間,加起來最多也就一個半小時”。

  另外一個現象則是,在北京的很多小區,快遞小哥往往一次性通知住戶集體出小區領取快遞,最誇張的時候能在門口聚集二三十人領取快遞,而這樣的聚集是否會造成傳染也是不少民眾擔心的問題。

  “現在的解決辦法是快遞小哥挨個打電話,讓居民到小區門口拿。居民下樓的速度不一,他們就得等待,降低了工作效率。況且現在天氣並不暖和,在寒風中等待,也不好受。”北京豐台區某小區的物業經理告訴《法制日報》記者。

  多措並舉收投郵件

  儘量減少直接接觸

  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月6日就春運錯峰返程疫情防控、交通運輸服務保障等相關工作情況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侯延波表示,目前全國的郵政和快遞基層的營業網點,都按照國家郵政局印發的疫情防控期間營業網點操作規範,全力做好防控期間的相關工作。其中特別指出,積極推廣定點收集、定點投遞、預約投遞、智慧快件箱投遞的模式,盡可能減少人員之間的直接接觸,最大限度地保護一線員工和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在快遞諮詢網首席顧問徐勇看來,使用智慧快遞櫃是目前比較好的解決方式,但是它不是萬能的。“病毒傳播途徑中,有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使用智慧快遞櫃可以減少接觸,但智慧快遞櫃的消毒問題也應該被重視”。

  “再者就是小區封了,縣城封了,農村的路封了,全國部分區域的快遞配送渠道不再暢通,但快遞行業沒有停,‘最後一公里’如何打通。有人説用無人機,無人機現在要大量採購,成本也很高,另外無人機會不會成為傳染源,現在還不好下結論。如果無人機成了傳染源的話,問題也比較嚴重。”徐勇認為,現在保證公共安全高於快遞配送的問題,“現在處於疫情的攻堅階段,我認為電商、快遞等行業都要給保障公共安全讓路,應當以公共安全為主”。

  徐勇認為,快遞企業一定要履行企業職責,“應當明確一個大的原則,公共安全大於一切。大家要齊心努力,儘量不要出門,作為消費者也要減少使用快遞。快遞公司除了要保障防疫用的物品外,也應該履行一些社會責任,包括免費向湖北運輸醫療、戰略物資”。

  侯延波還呼籲,“設有智慧快件箱的小區,能夠為我們的快遞小哥打開方便之門”,對於其他沒有智慧快件箱設施的社區單位和寫字樓,最好能夠劃出特定區域,用來收投郵件和快遞。

  值得注意的是,2月6日,商務部聯合國家衛健委印發《零售、餐飲企業在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經營服務防控指南》,要求外賣配送員需按無接觸配送服務規範標準,避免配送過程中面對面與顧客接觸。

  對此,有媒體發表評論稱,一些地方應當重視國家郵政部門的呼籲,通過建設性舉措來保障快遞小哥和消費者的健康權利,而不是一刀切地禁止,認為只要風險發生在小區門外,就與我無關。對病毒嚴防死守,但別把快遞或外賣小哥擋在小區外。當然,快遞或外賣行業也要落實防控要求——按照相關規範要求,全國的郵政和快遞基層營業網點都必須消毒通風,投遞人員必須正確佩戴口罩,做好防護,到崗和歸班都要進行體溫檢測。

  在徐勇看來,當下物流情況與非典時期最大的差別在於,非典時期快遞都停工了,而現在的快遞公司基本都會開工,隨著蔬菜、物資配送需求量的進一步擴大,需要全體快遞公司共同協作。

  疫情影響企業復工

  快遞行業壓力頗大

  2月2日,全國法定假日進入最後一天(部分省市延至2月9日),申通快遞相關負責人向媒體表示,目前一線返工壓力比較大,包括快遞員、操作人員、駕駛員在內的快遞一線人員很多都是來自偏遠地區農村,尤其是涉及武漢等疫情較為嚴重的地區,“目前由於疫情防控,很多人沒辦法出來。特別是公共交通停運等因素,他們也沒辦法返崗。”

  據了解,大多數快遞公司計劃的復工時間均為2月3日,但受疫情影響,不少物流網點實際復工時間將按照各地政策而定。

  “因為每個地方的防護措施不一樣,有的地方可能要求非疫區返崗的快遞員到崗之後需要隔離至少7天。與此同時,快遞行業目前95%以上的從業人員都來自異地農村,一般都是正月十五以後才會返崗。”徐勇認為,快遞行業這些年“三化”現象越來越凸顯,即微利化、無利化、虧損化。特別是網點經營起來比較困難,所以有的企業退出了快遞行業,過節以後也會産生“用人荒”的現象。

  “用人荒”也體現在每個快遞小哥的工作量上。在北京從業3年的快遞小哥小陳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3年來第一個值班的春節,竟會是這樣度過。“僅僅比‘雙11’期間少一點。”小陳説,受疫情影響,每天的包裹量比往年同期增長了三四倍。

  “剛開始營業部只有6個人值班,路上人也少,每天聽媒體對疫情的通報,説不害怕那是假的。”小陳説,“大家不能出門,如果我們不及時送去這些物資,生活就會變得更艱難,而且我們就是幹這個的”。

  面對這些壓力,向來低調的順豐董事長王衛也罕見發聲。據報道,王衛在公司發了兩段很長的話,向各崗位工作人員致敬,並鼓勵大家一起堅持下去:順豐的倉庫管理員在這段時間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司機被困在路上沒吃也沒喝,營運每天盯著交通變化修改路郵規劃,後勤每天努力為前線服務著,採購為了口罩防禦物資不停地打電話……

  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認為:“由於快遞是高現金流維持,疫情會造成部分企業網路失血,經營困難加劇,或需資本杠桿推進下進行進一步的整合。”

  對於目前快遞行業遭遇的問題,徐勇建議,有關部門至少給快遞企業免稅半年以上,或者社保可以緩交或者減少一部分。“有的城市已經採取社保減半等措施,這些舉措都是對企業的大力支援。”

  採訪中,不少業內人士也指出,我國已擁有比17年前更發達的高速交通基礎設施和快捷物流服務網路,人流和物流的流轉與運輸都更快了,這讓交通物流領域疫情防控任務更為艱巨。但同時,疫情的聯動防控機制和應急反應體系也較17年前更成熟穩健,尤其應急物流體系發展較快。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