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列車上的“安全衛士”丨戰“疫”中的鐵路人

2020-02-04 11:28: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字號

  説句心裏話

  我也有家

  但為了您的出行

  我選擇出發

  説句實在話

  我也害怕

  但為了您的安全

  我直面風險

  逆流而上

  甘當列車“防火牆”

  衝在一線的最美車長

  “兒子,媽媽最近忙,你在家聽奶奶的話”剛測完體溫,準備值乘昆明至大理動車的董澤敏,怕家人擔心,和兒子通了30秒電話,報了一聲平安後,果斷掐斷電話。

  “怕兒子和家人看到我帶著口罩,精神疲憊嚇著他們,我想保留在他們眼中的美!”她與兒子已經一個多月沒見面了。

  董澤敏,昆明客運段高鐵三隊列車長。1月23日一早,她帶著班組值乘昆明至大理D8763次動車組列車。7時30分,動車運作到昆明至楚雄區間時,3號車廂一名旅客聲稱自己發燒。董澤敏幫他測量,結果體溫達到37.8攝氏度。不容遲疑,董澤敏立即向上彙報,並聯繫前方車站下交發熱旅客。

  “快、快、快!讓3號車廂發熱旅客周圍的旅客到4號車廂就坐。”董澤敏指揮乘務員轉移旅客,然後自己拿著消毒噴壺對發熱旅客所坐的座位和車廂仔細消毒。

  “自己離危險近一點,別人就會離危險遠一些。”董澤敏曾經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一線磨練過,有著豐富的應急處置經驗,遇急難險重任務,她總是第一個衝在前。

  1月24日,除夕當天,董澤敏值乘返回昆明,因自己近距離接觸過發熱旅客,且發熱旅客沒有診斷結果,她便主動向單位彙報,隔離留觀。第二天,醫院傳來消息,那名旅客是因扁桃體發炎引起的發燒。董澤敏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沒被感染,我就能繼續工作。”26日,董澤敏又登上了昆明南至大理的列車,投入新的戰“疫”。

  各司其職的一家四口

  “請讓我跑第一趟,知道這趟車經過疫區,但我是老黨員,而且經歷過2003年非典疫情,有處置經驗。領導別猶豫了,就我來吧。”在南京客運段節後春運交路調整佈置會上,徐京車隊列車長丁志慶主動請戰。

  根據疫情防控需要和客流變化,南京客運段徐京車隊4個班組改為值乘上海至成都臨客交路,丁志慶毫不猶豫地率先向領導請纓。

  不僅是丁志慶,他們一家有4口人都奮戰在防疫第一線。為第一時間把黨中央的聲音和抗疫常識傳播出去,提升旅客和職工的防範能力,愛人張鳳娟作為一名列車廣播員,每天守在廣播臺超過16個小時,口袋中塞滿了潤喉片。

  在抗擊疫情戰鬥中,同在徐京車隊的妹夫王春永第一個向黨組織遞交決心書,決心在戰鬥中不信謠、不傳謠、出滿勤、幹滿點、勤宣傳、帶好頭。看到職工和旅客精神高度緊張,他就在飯菜花色上下功夫,為大家奉上可口的飯菜。為避免交叉感染,打消旅客顧慮,滿足旅客飲食需要,他都親自送飯到車廂。

  作為旅服車間廚師長,丁志慶的大舅哥張鳳民每天第一個到達工作現場,加強對食品衛生和職工個人衛生檢查,提前一天了解徐州蔬菜、肉蛋供應情況,每天親自跑到市場挑選蔬果,想方設法讓職工們吃上放心飯菜。

  “陰霾籠罩一時難,堅守崗位克時艱;待到戰疫勝利時,全家補吃年夜飯。”在四個人的微信群裏,大家一邊相互打氣,一邊期待著春暖花開。

  被打斷的視頻“團聚”

  1月30日,在上海開往烏魯木齊的Z40次列車上,許剛利用午餐時間和烏魯木齊的家人視頻通話。他在列車上,妻子獨自在家,4歲的兒子則在父母家,一家三口,各居一方。疫情來襲,更加難以見面,全家人只能通過視頻“團聚”。

  “9號車廂有一名剛上車的旅客體溫測量結果有點兒高。”對講機裏傳來的急促呼叫,打斷了這個“鐵路家庭”的“團聚”。

  “我馬上到!”本已到了休息時間的許剛匆忙和家人道別,快步走向9號車廂。“我沒有生病、沒有發燒,你們的儀器肯定有問題。”一名旅客略顯激動。“可能是因為您穿的衣服比較厚。放鬆心情,過一會兒我再重新幫您測。”許剛安慰道:“您放心,我給您多測兩次,數據肯定準。”

  在這名旅客身邊守候了約20分鐘後,許剛再次為他測量:“36.9℃,體溫正常。”“謝謝,不好意思,我剛才態度不太好。”這名旅客長出了一口氣。

  “我能理解您,有需要可以隨時找我。”許剛又和同事對車廂進行消毒後,才返回餐車,飯菜已經涼了。

  此時,千里之外的烏魯木齊,妻子張添正在包餃子。許剛夫妻倆分別是烏魯木齊客運段上海車隊3組列車長和濟南車隊6組列車長。春節前,他們原本想著家裏至少能有1人陪孩子過年;出現疫情後,計劃落了空。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們即使休息也不去老人家,視頻成了他們“團聚”的唯一方式。

  “回家別再吃速食麵了,我包了餃子,凍在冰箱裏。”張添再次撥通了丈夫的電話。下班時,夫妻倆主動在家隔離,為了讓不會做飯的丈夫吃得好點,張添在出乘前特意準備了凍餃子。

  “爸爸媽媽,你們有時間了要來看焱焱,焱焱可乖了。”“好,好,爸爸和媽媽一有時間就去看焱焱。”許剛放下筷子,手指在螢幕上緩緩滑過,仿佛能夠觸摸到孩子的那張笑臉。

  1月31日,許剛下車後剛到家沒多久,張添就要出門上班了。“自己在家多注意點,沒事兒別亂跑,少吃速食麵,出乘時把口罩帶好,多注意身體!”上班路上,張添又通過微信叮囑丈夫。“好的,你也多注意,還是媳婦體諒我。”徐剛回復道。享受著妻子的“嘮叨”,許剛的臉上露出微笑。

  戰勝疫情後的蜜月之約

  “老婆,你在車上也要做好防護,注意安全。疫情結束,我就帶你去馬爾地夫,好好度個蜜月,看看你喜歡的大海。”1月26日,列車長黃華傑給妻子黃秋霞發了微信後,準備出乘。

  黃華傑和黃秋霞這對新婚夫妻,分別是南寧客運段北京一隊Z5/6次列車兩個班組的列車長。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他們來不及休婚假,主動請纓,堅守在春運一線,守護旅客出行安全。

  10時52分,列車從南寧站駛出,黃華傑開始忙碌了。他逐個車廂巡視,囑咐旅客戴好口罩,幫助有需要的旅客測量體溫。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為旅客保駕護航是我該做的。”黃華傑説。列車配備了紅外線體溫檢測儀、消毒噴壺、口罩、防護服、消毒片、橡膠手套等防護設備和應急用品。每兩小時,黃華傑都要和列車員對19節車廂的36個廁所、18個電茶爐、18個洗臉間、166個門把手進行消毒。特別是一些角落,黃華傑都仔細查看,及時清理。一趟車下來,他和同事隨時處於緊張狀態,只為了守護流動防線,讓所有旅客平安到達目的地。

  送給最美逆行者的平安結

  1月25日,在昆明南站開往北京西站的G402次列車上,石家莊客運段高鐵一隊貴陽五組列車長蔣舒雅拿起測溫儀,開始對每名乘務人員進行體溫檢測。

  列車停靠安順西站時,車站值班員對蔣舒雅説:“列車長,您好,這位醫生著急趕去貴陽參與救治,車票來不及改簽,您幫忙處理一下。”

  蔣舒雅給醫生安排座位、辦理票務手續。醫生連連道謝,蔣舒雅擺了擺手説:“別客氣,您就要去疫情防控一線了,我們為您做好服務保障。”

  在凱里南站,一位被緊急召回支援武漢的軍人上了車。蔣舒雅幫他辦理好乘車手續,測了體溫。然後又帶著同事們去給洗手池、電茶爐、廁所、扶手做重點消毒。

  出乘前,知道女兒值乘列車途經疫情較重地區,蔣舒雅的媽媽有些擔心,特意把一個平安結和一大包口罩塞進女兒的行李箱。列車抵達武漢站,蔣舒雅把媽媽送她的平安結轉送給即將下車的軍人:“你是最美逆行者,這個代表好運的平安結送給你,願你早日平安歸來!”

  戰“疫”一線的“00後”臨客乘務員

  2月2日15點06分,K4067次臨客列車從重慶站緩緩駛出。這趟臨客由南昌局集團公司值乘,沿途停靠20個站,歷時51小時42分鐘,終到廈門北站。車廂內,11名身穿藍色制服、佩戴白色口罩的“00”後正在忙碌。

  來自湖南的馬聰年齡最小,但業務非常熟練。“叔叔,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請戴上口罩。”馬聰微笑著提醒一名中年乘客佩戴口罩。

  任永勝,是這群“00”後中唯一的一名共産黨員。“李組長,這位大叔體溫已達37.1,是否需要通知120和採取隔離措施?”2月3日下午,任永勝向帶隊幹部李春報告。為了避免造成恐慌,李春和任永勝決定先了解一下情況,來到大叔跟前,“大叔,您最近有感冒嗎?有去過武漢嗎?”

  “沒去過武漢,但感冒有好幾天了。”任永勝順勢在大叔額頭上測了一下,“36.8”,“您帶好口罩,有什麼不舒服及時聯繫我們。”看著大叔體溫下降,任永勝松了一口氣。

  為了更好地宣傳防疫知識,任永勝還編了順口溜,“少出門,少聚集;勤洗手,勤通風;不握手,不擁抱;戴口罩,講衛生;打噴嚏,捂口鼻;噴嚏後,慎揉眼;有症狀,早就醫。”

  在飛馳的列車上

  在流動的人群中

  他們一次次擦洗、一次次測溫

  一次次消毒

  他們所做的一切,只為旅客的平安

  疫情當前

  讓我們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愛

  並肩前行,共克時艱

  《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新媒體中心

  《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雲南記者站

  《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上海記者站

  《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廣西記者站

  《人民鐵道》報業有限公司北京記者站

  攜手呈現

  文圖:曹丹 郭薇娜 張偉明 楊潔 李蓉 蘇亮 孫業國 劉春萌 薛茗心 莫育傑 趙劍 黎姣 粘孝康 經濟日報

  原標題:《列車上的“安全衛士”丨戰“疫”中的鐵路人》

[責任編輯: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