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習近平講述的故事|“中國扶貧第一村”脫貧記

2020-02-03 09:49:0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家家竹木屋、頓頓揭鍋難”曾是人們對福建省赤溪村的印象。經過多年的努力,這個有著“中國扶貧第一村”之稱的小村莊成功脫貧致富。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赤溪村村民視頻連線時,對這裡的脫貧工作進行了肯定。

  原來的赤溪村究竟是什麼樣?30多年來,這裡經過了怎樣的發展過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赤溪村又將如何繼續因地制宜、精準發力?本期《習近平講述的故事》為您娓娓道來。

  太姥山下赤溪山,七星落洋好地盤,竹排漂流幾十里……

  這首畬族民描繪的這個山海之間好地方,就是福建赤溪畬族村。很難想像,這個田園牧歌般的好地方,曾一度是貧窮的代名詞,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與赤溪村村民視頻連線時,對這裡的脫貧工作進行了肯定。

  我在寧德講過,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弱鳥先飛,你們做到了,而且你們的實踐也印證了我們現在的方針,就是扶貧工作要因地制宜,精準發力。

  山陡、坡險、溪彎、地狹……在寧德赤溪,耕地面積被山與山擠壓到了最低限度。曾經,村民們住的是破爛不堪的木瓦房和茅草房,有些村民窮得連衣服都輪流穿。

  王紹據的這篇文章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赤溪村也因此被稱為“中國扶貧第一村”。

  一開始政府採用“輸血”式扶貧,給我們送錢、杉木、山羊。但是山地太硬,沒有辦法養活杉木和山羊。

  田地資源的稀缺與山海資源的極大豐富,形成了耐人尋味的對比。1988年,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深入調研後,提出在農業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穩住糧食,山海田一起抓,發展鄉鎮企業,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當時,習近平同志指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堅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們的山上就是“銀行”了。

  確定因地制宜思路後,赤溪村打開了脫貧視野。1994年,當地創造性提出“整體搬遷”,進行“換血”式扶貧。1995年,下山溪22戶畬族群眾成為福建全省第一批整村搬遷的農戶,搬到了這裡的新居。此後二十餘年間,當地12個自然村的350戶群眾全部遷到了赤溪行政村所在地。

  就像是做夢一樣,其他材料都是政府出錢,我們只用出80根木頭。搬家那天晚上,我高興得不得了,一夜都沒睡著覺!

  同樣讓藍玉香高興的,還有他們家的白茶。2015年以來,福鼎市十多名市、鄉幹部組成工作隊,蹲點赤溪村,幫助村裏理清思路。發現赤溪村耕地面積少,但氣候、山地和土壤條件卻特別適合種植白茶,便開始推廣。現在村裏形成了種茶、制茶、茶葉加工的産業鏈。小小的茶葉,已經成了赤溪村脫貧致富的“金葉子”。

  僅種白茶這一項目,帶動我們村民年每人平均可增收達到7000元。2019年我們赤溪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1600元。像這種發展産業的“造血”式扶貧,讓我們的老百姓嘗到了甜頭。

  赤溪雲頂玻璃棧道如今是赤溪村的網紅打卡地之一。背靠太姥山的赤溪村,依託生態資源,把整個村莊變成旅遊景區,年旅遊人數已經達到了27萬人次。綠水青山,真正成為這裡的金山銀山。赤溪村三十餘年的脫貧歷程,正是中國反貧困偉大鬥爭的一個小小縮影。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我們即將攻克最後的貧困堡壘。我們要牢記習總書記提出的“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扶貧理念,堅定信心、紮實推進,讓一方水土真正“富養”一方人。

[責任編輯: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