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濟日報:科學防治才能有力有效

2020-01-30 11: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牽動人心。每天都在增加的確診病例數、疑似病例數,直觀顯示了這場戰“疫”形勢的嚴峻。隨著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黨中央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李克強總理受習近平總書記委託赴武漢考察指導疫情防控工作,我們有理由相信,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要求,中國一定能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防疫抗病、救死扶傷,既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永恒課題,也是科技進步、文化昌明的重要展示。預測和預警精準到位,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提示風險;指揮體系如臂使指,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各種情況,做出有效應對;疫情防控中科技力量和手段的運用,能夠確保人力、物力使用效率進一步提高。科學化、系統化地實施防控才能有力有效征服病毒,也會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攜手抗擊疫病災害的底氣和勇氣。

  科學防治需要科學精神。面對當前疫情傳播仍呈擴散態勢,全國上下眾志成城、努力應對,同時也要看到,一些“土法開工”的民間防疫辦法在網上流行,一些城市出現了非理性搶購苗頭,生活物資、防疫物資被搶購一空,個別商家甚至坐地起價;一些地方出現“談虎色變”盲目拒斥外來人員的過激做法,不利於齊心抗疫的大局。我們必須堅持科學態度、理性思維,“寧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萬一”,把問題想得嚴重一些,把風險想得大一些,把措施定得更週密一些。

  硬仗面前,有一些緊張情緒是正常的,驚慌失措和掉以輕心卻是不可取的。防控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是科學。我們要科學研判當下的形勢。疫情目前進入比較嚴峻複雜的時期,疫情防控正處於關鍵期。越是此時,越需要冷靜的頭腦、理性的思考,多看權威媒體的報道,多聽醫療機構的建議,讓理性聲音戰勝恐慌情緒。

  科學防治是系統性工程。做好疫情監測、排查、預警等工作;加大對重點場所的禽類、野生動物等交易的監管和衛生學處置力度;對車站、機場、碼頭等重點場所,以及汽車、火車、飛機等密閉交通工具,採取通風、消毒、體溫監測等必要措施;加強溯源和病原學檢測分析,加快治療藥品和疫苗研發……總之,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而隨著各地返程與返工的漸次啟動,相關部門更需提早規劃,多一些主動應對,多一些統一安排,最大程度減少不利因素的影響。

  硬仗面前,每一個人都是一道“長城”。無論非理性的搶購苗頭,還是“談虎色變”的過激做法,其背後都是恐慌心理在作祟,而恐慌背後又多有謠言在惑眾。這啟示我們,要取得這場戰“疫”的勝利,不僅要戰勝新型冠狀病毒,也要戰勝一系列不真實的資訊;不僅需要相關部門做好權威資訊的發佈工作,提升公開度、透明度,及時辟謠,也需要我們每一個人提升科學素養和醫療知識水準,對疫情保持科學理性的態度,在面對海量資訊時過濾篩選,不確定的不傳、不權威的不傳、不科學的不傳,堅決不做謠言的“傳聲筒”和“應聲蟲”。

  疫情是魔鬼,我們不能讓魔鬼藏匿。成功分離出新型冠狀病毒毒株,我們離擁有疫苗更近了;運用大數據分析,支撐服務疫情態勢研判,防疫精準施策有了堅實支撐……面對“魔鬼”,我們不怕不慫。我們更相信,保持科學理性的態度,客觀地認識疫情、科學地預防疫情、有效地防控疫情,採取更加果斷、更加有力有序、更加科學週密的舉措,我們定能取得這場戰“疫”的勝利。(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責任編輯: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