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層】劉圩村的“新模樣”:農房改善築起村民小康夢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老鄉好不好,首先看住房。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江蘇全力推進蘇北農房改善工作,確保包括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內的四類重點對象住房安全保障全覆蓋,兜牢民生底線,助力脫貧攻堅。宿遷耿車鎮劉圩村的王一山老漢也搬進了新家,他熱情招呼記者去他家做客,聊起了住新房奔小康的開心事。

2015年,因病致貧讓王一山一家的生活陷入窘困。當年,他被村裏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生活也有了相應的保障。但由於兒子兒媳是再婚家庭,有4個孩子需要撫養,生活依舊非常困難。農房改善前,一家7口擠在三間低矮破舊的瓦房裏。去年8月,記者曾經蹲點採訪過王老漢,當時他最大的心願就是住上新房。
也是在去年8月,耿車鎮決定對劉圩村的部分村居開展房屋代建、翻建工程,王一山家也被納入其中,鎮裏給了一萬五千塊錢的建房補助,還幫他協調了一部分貸款,鎮村兩級免費幫助他完成了房子以外的配套。去年底,王一山家成為第一批在原宅基地上翻建的受益村民,面對記者,他難掩喜悅之情。
老王説:“我沒想到,自己到了晚年還能住上樓房,能過上跟城裏一樣的生活!”

王一山兒媳婦劉敏領著記者參觀新家,樓房從上到下有一百五十平米,兩棟就有三百平米,外面還有一個大院子。劉敏還告訴記者,她和丈夫就在耿車當地上班工作。
原來,當地在推進農房改善的同時,完善了相關産業配套,村邊落戶企業的用工剛需吸引了許多搬遷群眾和貧困家庭家門口就業。就在新房建成搬遷後,王一山的兒子、兒媳一個在耿車鎮生態農業園上班,一個在附近傢具廠上班,都有了穩定收入。面對記者的到來,兒媳婦劉敏熱情邀請記者去她打工的農業園看看。


劉敏告訴記者,因為工作採取彈性上班下班,自己也有時間去學校接送孩子了。在收入方面,目前她和丈夫加起來一個月能有五六千元。

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前錦説:“農房改善工作注重跟脫貧攻堅相結合,為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創業提供載體和平臺,這樣保證他們生活改善的持續性。”
如今,優美的生活環境,穩定的就業崗位、健全的大病醫保讓王一山一家徹底擺脫貧困奔向小康,更讓他這個地地道道的老農民在新的一年有了更多的“詩和遠方”。

快要過年了,王一山一大家子住新房,過新年,祖孫三代團聚。老人感慨道:“這種心情沒法用語言形容的。”王老漢還自創了一首詩:老屋換新裝,舊貌變新顏。居住未曾移,房新人不識。

2019年,劉圩村四類重點保障人群已經全部脫貧,耿車鎮推進農房改造 全鎮實現整體脫貧。
記者手記:再回劉圩村蹲點採訪,讓記者印象最深的,是71歲的王一山老人從愁眉不展到喜笑顏開的變化。房子新了,貧也脫了,生活更有奔頭了。江蘇,正讓更多和王老漢一樣的建檔立卡困難戶們住得進、穩得住、能致富。2020年,小康路上我們一戶都不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