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迎春時節他們最美——走近“最美鐵路人”(上)

2020-01-09 10:23: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 題:迎春時節他們最美——走近“最美鐵路人”(上)

  新華社記者樊曦

  春運將至,又到了一年鐵路人最忙的時節。

  為大力弘揚鐵路人的奮鬥精神,中央宣傳部、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發佈了張潤秋等一批“最美鐵路人”先進事跡。

  他們是廣大鐵路人的代表,是奮進新時代的典型。他們是迎春時節最美的人。

  旅客出行“守護人”

  在北京南站的候車大廳,“潤秋愛心服務區”十分顯眼。這個“潤秋”,就是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公司北京南站客運車間業務指導張潤秋。

  在川流不息的大廳巡視,推輪椅接送重點旅客進出站,幫助臨産的孕婦,幫離家出走的孩子找父母,看護離家出走的精神病人……在張潤秋的帶領下,“潤秋服務組”成了旅客的貼心人。去年中秋節,正在值班的張潤秋收到了葛奶奶親手做的月餅。9年前,葛奶奶的妹妹病危,當時恰逢上海世博會,北京到上海的車票“一票難求”。看到在候車室裏默默落淚的葛奶奶,張潤秋主動“攬活”,前後往售票口跑了十幾趟,終於幫老人家買到了一張退票,並親自送她上車。打那以後,葛奶奶就把張潤秋當成了親閨女,娘倆常常互相看望。

  從2010年成立至今,潤秋服務組收到表揚信8969封、錦旗815面,相當於平均每天收到表揚信3封。張潤秋對此很是感恩,“為旅客服務,就是要把旅客當親人,把旅客的事當自家的事。這種彼此惦記的幸福感覺是別人無法體會的。”

  川流不息的鐵路網上,守護旅客出行的還有7.5萬名鐵警。廣州鐵路公安局長沙公安處刑警五大隊大隊長宋鵬飛就是其中一員。

  反扒16年,宋鵬飛偽裝過小商販、清潔工、摩的司機,屢屢與死神擦肩而過。一次在婁底站抓小偷,小偷眼見無法逃脫,順勢拉他一起滾下站臺。千鈞一髮,宋鵬飛一腳踹開他的手,一腳用力蹬鋼軌,雙手抱住小偷的腰,用盡全力從車底滾了出來。

  有人問他,“抓個小偷,幹嘛這麼拼命?”宋鵬飛回答,“我不只是在抓小偷,更是在守護旅客的安全和老百姓對中國鐵路的信任。”

  安全行車“鐵衛士”

  鐵軌不好,列車難跑。中國鐵路南寧局集團公司百色工務段線路維修工長汪伯華就是守護鐵軌的“衛士”。工作21年來,他先後將6個落後工區變成先進班組,被工友們譽為“神奇工長”。

  汪伯華守護的南昆線,穿山越河、高堤深塹,自然災害多發,養護難度特別大,每整治1公里線路,至少要彎腰1000次。高溫酷暑,汪伯華跪在60攝氏度的鐵軌上查線路平順,膝蓋上燙起了泡,留下一片老繭;天降暴雨,他一身泥水,但越是山洪易發、危石易落的地段,他越不放過。

  2006年7月以來,汪伯華先後擔任岩龍、田丁等多條線路工區工長。這些線路品質排名全段倒數、職工工作積極性不高的工區,在他的帶領下,不出3個月,都變成了先進工區。“只要我們在,線路安全這個陣地就永遠不會丟!”汪伯華説。

  檢車員也是旅客安全出行的“把關人”。中國鐵路武漢局集團公司武昌客車車輛段質檢員黃望明在檢車崗位工作了30年,發現並消除上萬起故障和隱患。

  黃望明檢過的18種客車車型,都像他的老夥計,從檢車錘的敲擊聲,就能辨別“夥計們”的脾氣與身體。2010年4月的一天,黃望明對2614次旅客列車進行品質把關,檢查到第4輛客車轉向架,他感覺敲擊聲不對勁。拿著手電筒鑽到車底,黃望明發現,內側橫樑一道極其細微的顏色變化痕跡,刮掉表面鐵銹,居然是一條長約150毫米的橫向裂紋。黃望明敏感地意識到,這類隱患可能在其他同型客車上也會存在。隨後,他帶著同事們對同型客車全面排查,一週內又消滅了20多起同類隱患。

  “檢車錘,一頭平,一頭尖。平的這頭,提醒我腳踏實地;尖的那頭,告訴我刻苦鑽研。讓每一輛客車安全健康奔跑,就是我們心中最大的滿足。”黃望明説。

  列車大腦“數據俠”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牽引普速列車的火車頭上,有個列車運作監控記錄裝置,俗稱“黑匣子”,是確保列車運作安全的“大腦”。中國鐵路瀋陽局集團公司錦州電務段車載信號工劉博就是守護列車大腦的“數據俠”。

  劉博曾是第四屆全國鐵道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機車信號項目總冠軍,有著17年設備檢修“零故障”、機車檢測“零違章”、數據維護“零差錯”的成績單。2009年,“黑匣子”頻繁發生單機運作故障,甚至導致途中停車,只能頻頻返廠維修。為了保安全、降成本,劉博調取2300多個機車運作文件,對比分析190多萬條數據,三個多月後終於找到病灶,並制定出DALLAS晶片人工寫入空數據方案,徹底消除故障,被全局推廣。

  2018年,瀋陽局大幅優化貨車徑路,需要同步更新“黑匣子”車載模式和數據。作為管內數據換裝第一責任人,劉博擔當了“沈西—錦州—山海關”第一列試驗貨車的添乘任務。這趟任務近30個小時,車行不足一半,劉博的腰脫病就犯了,下半身錐刺般疼痛。司機勸他下車就醫,可劉博怕錯過試驗數據,愣是咬牙堅持。

  當任務圓滿完成時,劉博全身僵硬,從機車到出站口的300米距離,整整挪了半個小時。同事心疼地説:“你何苦這麼拼!”劉博一笑:“這樣拼搏的人生才有價值!”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