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生態文明@濕地】銀川黃河濕地,煥發生機之魅

2020-01-08 17:40:00
來源:
字號

  銀川市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西北地區重要中心城市,東臨九曲奔流的黃河,西依雄渾巍峨的賀蘭山,懷抱美麗富饒的寧夏平原,是安居樂業的天府之地。這裡溝渠縱橫,田園如畫,稻麥舒浪,瓜果飄香,大漠風光和江南水鄉景色交相輝映,成為名聞天下的“塞上江南”。銀川有200多個湖泊濕地,面積達到530多平方公里,自古就有“七十二連湖”之稱,而今更有“塞上湖城”之美譽。近年來,隨著銀川生態環境日益變好,銀川黃河濕地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我們一起走進它,領略屬於它的那份生態之美、生機之魅。

  從銀川市區出發,沿著北京路一直向東,十多分鐘車程就到了銀川黃河濕地。乍看上去,冬日的黃河濕地野草叢生,一片沉寂,但如果你靠近它就會發現,枯草間會有小小的鼠類經過,喜鵲在林子間來回穿梭。在走近黃河岸邊的時候,還可能驚擾到在草叢濕洼地覓食的白鷺。當它揮舞巨大的翅膀騰空而起時,你會覺得,這片遍佈枯草的濕地,即使已是冷峻的初冬時節,依然潛藏著生機。

  冬日,銀川黃河岸邊的灘塗濕地,成了白鷺、紅嘴鷗、灰鶴等野生鳥類上佳的棲息越冬之所。這些美麗的精靈,讓塞上湖城更加靈動。

  銀川黃河濕地的常見鳥類有:卷羽鵜鶘、白琵鷺、蒼鷺、夜鷺、赤麻鴨、青腳鷸、白骨頂雞、普通秋沙鴨、紅嘴鷗等20多種水鳥,白尾海雕、紅隼、縱紋腹小等5種猛禽,還有灰斑鳩、戴勝、文須雀、灰喜鵲、銀喉長尾山雀、金翅雀、灰背伯勞等18種林鳥。

  在每年的候鳥遷徙季,成群的灰鶴飛過銀川黃河濕地的現象十分常見。從2014年底在黃河濕地遇到灰鶴,便開始跟蹤拍攝的寧夏鳥友蘆有碳感嘆:“當你看到成群的灰鶴飛過黃河濕地時,那種壯觀的景象太震撼了,我第一次見到時,真不知道怎麼形容,太美了!”

  銀川濕地保護中心主任王筱平説,銀川濕地是中國西部以及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重要的遷徙路線和棲息繁殖地,銀川濕地共有野生鳥類240種,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黑鸛、中華秋沙鴨、遺鷗、金雕、白尾海雕、小鴇、大鴇7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大天鵝、白琵鷺等19種。

  黃河濕地為這些美麗精靈準備了豐富的食物,黃河以及岸邊的灘塗裏,有幾十種魚類,除此之外,附近還有不少農田、沼澤,秋天收穫完剩下的穀物,會成為鳥兒的食物來源。寧夏林業研究所對黃河干流寧夏段10個監測點的主要植被種類調查記錄顯示:黃河干流寧夏段監測點分佈有24科57屬86種維管植物。

  “最常見的黃河濕地植物自然是蘆葦,其次就是蒲草、酸膜葉蓼、扁稈藨草、拂子茅、稗草等。”寧夏林業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強説,其中尤其以蘆葦最為顯著,構成了黃河濕地的主要植被和群落。朱強説,群落的物種數是最直觀、最有效地反映群落多樣性的指標,它是指樣地群落中所出現的物種數量,是與物種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呈緊密正相關的一個指標。雖然黃河濕地有蘆葦這樣的優勢植被貫穿,但黃河干流寧夏段監測點植物物種的生態功能還是相對較弱,主要受制于物種分佈的均勻度不夠,隨機性較強,而且由較少的物種佔優勢,影響其生態功能的發揮。而這樣的情況也逐漸在改善,在銀川黃河濕地,成片的田地已不再種莊稼,而是任由植被生長。如今,人們又將這些灘塗還給黃河,讓這裡變得原生態,不再受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在這些昔日的田地裏,蘆葦、節節草等各種濕地植物又開始重新生長。

  目前,黃河銀川段有銀川黃河濕地公園、黃沙古渡國家濕地公園、銀川黃河外灘國家濕地公園(試點)3個濕地公園。這裡生機盎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除了位於興慶區通貴鄉河灘村,依託黃河灘地建設的銀川黃河濕地公園,黃沙古渡國家濕地公園和銀川黃河外灘國家濕地公園成了遊客最鍾情的黃河濕地公園。

  2011年以來,為加快黃河金岸濕地植被恢復、鳥類棲息地修復、湖泊利用等項目建設速度,銀川市濕地管理辦公室實施了“中央財政擴大內需銀川濕地生態恢復和保護工程項目”、“亞行貸款銀川濕地保護項目”和“國家濕地公園中央財政濕地保護補助資金項目”。2013年,銀川市頒布了《關於加強黃河銀川段兩岸生態保護的決定》。如今,這裡已經完全變樣。

  “我是2011年調到銀川濕地管理辦公室工作的,主要負責鳥類保護和濕地保護工作,這些年來,我親眼見證了銀川黃河濕地的變化,真的很欣慰!”王筱平説。濕地面積的擴大和棲息地的恢復,保護了濕地野生鳥類,豐富了濕地生物多樣性,改善了生態環境,也擴大了綠洲面積,從而起到防風固沙、防洪抗旱、凈化空氣、降解污染、調節空氣濕度、改善城市氣候等良好作用。

[責任編輯:高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