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中國穩健前行】發揮制度優勢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2020-01-08 13:11:00
來源:求是網
字號

  內容摘要: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歷史性進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綠色發展理念的成功實踐。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重大創新。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需要進一步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加快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協同推進經濟高品質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要“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美麗中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堅持、鞏固、完善、發展多年來尤其是十八大以來開展的一系列重大制度創新,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是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生態文明水準的根本手段,也是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保證。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進展的制度保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創造性地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要步伐。

  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進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堅決向污染宣戰。2018年召開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打響三大保衛戰、七大標誌性戰役,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加大化解鋼鐵、煤炭等過剩産能和淘汰落後産能,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清潔煤電供應體系。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環保執法專項行動,加大黑臭水體整治,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城鎮污水處理系統。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防範土壤污染風險,累計開展近15.7萬個村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堅決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國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明顯改善,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提升,也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認可。河北塞罕壩林場、浙江“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獲得聯合國“地球衛士獎”,中國空氣治理被聯合國評價為“北京成為全球城市空氣品質改善最為成功的案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進展的制度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關鍵還是得益於涵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之內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完善與發展。這些制度包括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要求各級黨委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嚴格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執政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堅持高水準保護與高品質發展協同推進。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堅決向污染宣戰,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相繼出臺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等系列改革舉措,基本形成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四梁八柱”。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重大制度創新

  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從十三個方面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包括“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治理能力顯著提升,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完善社會主義理論與制度體系進行了重要創新、取得了重要成果。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生動實踐和理論創新,是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根本遵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是認識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自然與環境的世界觀、價值觀,也是開展制度建設的系統觀、方法論。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重大創新。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與生態環境制度建設,基本形成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一是自然資源資産産權、國土開發保護、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節約、資源有償使用和補償、環境治理體系、市場體系、績效考核和責任追究等一批具有標誌性、基礎性的改革舉措陸續推出,“四梁八柱”制度體系加快完善。二是管理機構不斷優化調整,形成更加強有力的政策制度制定與執行載體,組建生態環境部,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加強政策規劃標準制定、監測評估、監督執法、督察問責“四個統一”。在解決區域性、流域性、跨部門等問題上,也不斷優化機構設置,設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環境管理局,成立七大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在解決長期以來區域、流域、海域生態環境監管職責交叉、多頭管理問題上實現新的突破。三是強化生態環境法治建設,積極推進生態環境執法改革,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強化生態環境監管職責。四是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品質管理、排污許可、河(湖)長制、環境保護稅等制度政策深入推進,全面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水準等。我國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重大變化,也為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建設美麗中國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

  發揮制度優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面向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加快推進生態環境領域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當前和未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課題。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攻堅戰形成了一系列有效做法,包括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堅持落實“六個做到”,堅持不斷強化機構隊伍和基礎能力建設等,這是生態環境保護及制度建設的寶貴經驗,應鞏固和發展。在此基礎上,貫徹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發揮我國制度優勢,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

  一是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口多、生態環境脆弱、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生態環境仍然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短板。需要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保持戰略定力,全面加強、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進人民群眾的環境福祉。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重大民生民心工程,大力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確保綠水青山常在、自然生態系統安全,不斷提高優質生態産品的供給能力,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環境需要。

  三是堅持全面加強黨的領導,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確保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將黨的領導落實到生態環境保護的各個環節。落實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

  四是堅持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我國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但改善成效還不穩固,部分地區與和領域生態環境品質仍然較差,歷史欠賬多,面向2035年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的目標,應堅定不移的以改善生態環境品質為核心,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久久為功,扎紮實實的推進生態環境治理。

  五是堅持“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高品質發展和高水準保護協同推進。綠色發展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本之策,必須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強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引導産業佈局、促進結構轉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實現發展與保護的內在統一、相互促進,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與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協同推進。

  六是堅持將法治作為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手段。從長遠來看,必須牢固樹立法治觀念,堅持法治思維,以源頭預防、過程式控制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為目標,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推進制(修)訂資源環境類法律法規,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制保障,嚴格執法,強化全社會法治意識,依法依規推進生態環境治理。

  七是堅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全面實施排污許可管理,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依託排污許可管理,實現企業環境準入、達標排放、資訊公開、環境保護稅、企業環境信用評價、企業環境分類管理、綠色金融、環境保險等一系列政治制度的協同增效。激發環境保護市場機制,使環境保護融入市場經濟建設。

  八是堅持科技支撐提升治理能力。科技是第一生産力,科技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最有效的手段。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應該強化科技創新、科學治理、精準治理,充分利用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提升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水準。依託現代化的資訊技術手段,促進生態環境制度與政策的協同實施,提升治理效能。

  九是堅持全社會共建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關乎社會每個成員,每個人都是參與者、相關者、受益者,沒有人是旁觀者、局外人,提高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公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格局。積極推進環境資訊公開、公眾參與等制度實施,積極引導公眾成為發現問題的幫手和同盟軍,積極發揮社會監督作用。鼓勵綠色消費、綠色生活、綠色出行等引導公眾切實參與其中,穩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全民行動。

  十是積極履行國際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對世界可持續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進程中,要堅持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發展理念,認真履行國際公約,積極參與引領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體系,貢獻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作者:萬軍,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董戰峰,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環境政策部副主任)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