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這雙眼睛,就是中國潛艇兵的實力

2020-01-06 13:45:00
來源:央廣新媒體文化傳媒
字號

  在幾百米深的海底

  長期工作生活

  是一種什麼體驗?

  擠!

  鐵鏈拉起的吊床

  隨挂隨睡、輪流使用

  也是餐桌書桌會議桌

  以及臨時手術臺

  悶!

  冰冷黑暗的大洋深處

  要用24小時制時鐘區別晝夜

  與世隔絕的密閉空間

  沒有陽光也沒有新鮮的空氣

  苦!

  轟鳴不斷的機器

  高溫高濕的考驗

  突襲的狂風暴雨

  巨大的心理壓力

  ……

  但為什麼

  他們還是義無反顧

  每天忙得熱火朝天?

  大家好,我是新青年鄭同柱,是北部戰區海軍的一名潛艇雷達技師。

  在2019年,我參加了一個挑戰:同時觀看9個不同的視頻,在15分鐘內,從13500幀畫面中精確鎖定了僅出現0.04秒的目標人物,網友給我起了一個“海軍鷹眼”的稱號。我的工作就是在最短的時間內,通過雷達屏中不斷閃過的數字捕捉有效資訊,然後快速、及時、準確地上報給指揮員,讓他能夠在第一時間內做出正確的決斷,避開航路上可能存在的危險。

  記得有一次演習,海面上颳起了大風,陣風達到了8級,巨大的海浪連續擊打著艦橋,在艦橋上負責指揮的指揮員衣服全都濕透了。當時潛艇的最大傾斜角度接近了30度,就像漂浮在海面上的不倒翁。由於潛艇上下顛簸得厲害,我整個心都是忽上忽下的,堅持了不到一會兒就忍不住吐了起來。肚子吐空了吐膽汁,膽汁吐完了再吐唾液,嘴巴裏非常苦,每一秒都是一種煎熬。好不容易風停了,過了一會兒,海上又飄起了大霧,能見度只有十多米。為了保障航行的安全,我增加了報告雷達觀測情況的頻率。我的神經時刻緊繃著,巨大的壓力也讓我忘記了饑餓與寒冷,在戰位上連續工作了8個小時,直到潛艇順利到達預定海域。

  那天值更結束後,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好不容易才爬上了吊床,身子一歪就睡著了。出海這些年,我們經歷過很多次這樣的驚險時刻。在前不久的一次訓練任務中,我艇在某海域變深機動,忽然聽到舵信兵報告升降舵故障。緊接著,深度計上的數字刷刷地往上跳,深度8米、9米……指揮員迅速判明情況下令,雷達開機,我用最短的時間進行偵查,並報告指揮員海面安全。他迅速下達供氣浮起指令,潛艇掉深控制後安全上浮,最終轉危為安。

  我也是下到潛艇艙室後才真正了解到它的神秘。

  那裏就像一個獨立的小世界,沒有陽光,我們靠時鐘來區分晝夜;狹小密閉的艙室內沒有新鮮的空氣,而且高溫高濕;睡覺的吊床很窄,只能平躺不能翻身;機器還會發出各種噪音,條件相對來説是很苦的,想睡個舒服覺都很難。在一次返航途中,清晨太陽還躺在海平面上,我們按計劃上浮進行水面航行。剛登上艦橋我就看到有6隻海豚在艇首方向跳躍嬉戲,好像在歡迎我們回家,又像是要和我們比一比誰遊得更快。

  眼前神奇的景象讓我們特別激動,我下意識地摸了摸口袋,準備拍張照片留念。大家是不是也很想看照片?可惜我們出海不能帶手機,沒能拍下。

  和海豚的相會是我的小幸運,而我的大幸運是趕上了海軍跨越式發展的好時候。

  我們部隊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第一支常規潛艇部隊,裝備多次更新換代,從進口到基本國産,越來越先進。就拿我所執掌的雷達來説,從曾經的手搖式操作變成了現在的觸摸式操作。

  守衛祖國的海防線就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我相信,我們一定能夠肩負起新時代賦予的使命任務,在祖國的萬里海疆構築起一道水下鋼鐵長城。

  我是新青年鄭同柱,謝謝大家。

  126年前

  中國近代的第一支海軍

  北洋水師

  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

  他們與敵船同歸於盡

  命填起發展鴻溝

  對積貧積弱的舊中國

  發出了最後一聲怒吼

  70年前

  中國人民海軍創建不久

  時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

  到劉公島考察無法渡海

  只能找當地漁民

  租下一條小漁船

  他懷著無比沉重的心情

  讓隨行人員記下這一切

  去年年底

  我國第一艘國産航空母艦

  ——山東艦交付海軍

  自此進入“雙航母時代”

  艦艇像“下餃子”似的

  出現在祖國的萬里海疆

  讓海上入侵成為歷史

  我們挺直腰板無人敢犯

  保衛祖國人民

  維護世界和平

  無數像鄭同柱一樣的海軍官兵

  替我們守護著兒時的“英雄夢”

  長風破浪會有時

  直挂雲帆濟滄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