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一個多世紀 這個家族延續六代的中國情緣

2020-01-06 13:13: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2019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向伊莎白等6位國際友人頒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友誼勳章。伊莎白在兒子柯馬凱的陪伴下登臺。

  伊莎白的兒子 柯馬凱:那天上臺領受勳章,我老媽不願意坐輪椅,要自己走上去。我也有點擔心,別老媽走著走著一晃悠,摔那可糟糕了。後來,我看到習總書記挽著我老媽的胳膊,我就覺得一熱乎。我覺得我老媽“偉大又平凡”,她是一個平凡的人,但很多平凡的人都很了不起。

  柯馬凱身著中山裝,伊莎白身穿傳統中式上衣,令所有人眼前一亮。服飾代表了母子倆與中國深厚的淵源——他們都出生在中國,也成長在中國,為中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伊莎白更是幾乎親眼見證了古老東方國度在整個20世紀的變遷。

  外婆:中國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兒園創立人

  一個多世紀以前,1912年,柯馬凱的外公饒和美來到成都,任華西協和大學教育系主任,柯馬凱的外婆饒珍芳在四川傾盡全力辦教育,不僅創辦了弟維小學,還創辦中國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兒園,並擔任 CS(加拿大學校)的校董。

  父母:參與創建北京外國語大學

  1915年,柯馬凱的外公外婆來到成都3年後,柯馬凱的母親伊莎白出生了,外公外婆給母親取了個中國名字饒淑梅,為她選擇了兒童心理學專業,並送她回加拿大讀書。人類學始終是母親的興趣,在獲得文學學士和心理學碩士學位後,23歲的母親回到中國,到四川漢源彝族地區做人類學調研。在四川璧山縣興隆場,伊莎白和俞錫璣對1500戶人家做了田野調查。

  1942年,柯馬凱的母親與在成都相識的英國人大衛柯魯克結婚,婚後一起投入到反法西斯的戰爭中。1947年,柯馬凱的父母遠渡重洋,穿越封鎖線來到中國解放區,深入到河北一個名叫十里店的村莊考察,他們用筆、打字機、照相機,記錄了當地村莊的土改運動,完成了有助於人們了解真實的中國土改運動的歷史文獻《十里店: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

  1948年,結束十里店的調查後,柯馬凱的父母接到中國共産黨的邀請,前往石家莊西部一個名為南海山的村子,幫助創建中央外事學校。在四面透風的土坯房裏,柯馬凱的父母開始了英語教學生涯。後來,這所外事學校幾經遷移、更名,發展為現今的北京外國語大學。柯馬凱至今記得父母在家裏給學生們補習功課的場景。

  伊莎白的兒子 柯馬凱:小時候我們上學回來就看到客廳裏頭坐著幾個成績靠後的學生,我父母給他們開小灶,幫他們補習。當時週末只有週日一天休息,父母特別喜歡戶外運動尤其是爬山,我們經常去爬山,有時候他們也會把學生叫上,那時候師生關係特別密切。

  從1955年起,伊莎白和丈夫一直居住在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教工宿舍。2000年,大衛柯魯克去世。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東院的校園內,他的學生們為他豎立了半身銅像。銅像石座上鐫刻著一行漢字:中國人民的朋友。

  這些年,伊莎白幾次拒絕了學校為其換新房的機會。老樓沒有電梯,給她安裝的自動上樓器她也不怎麼用,現在104歲的伊莎白每天還堅持上下三層樓。

  自己:在國外待不慣 回中國創辦國際學校

  柯馬凱在北外的校園長大,目睹了父母為新中國外事英語教學的拓荒和耕耘。1973年,柯馬凱出國留學,5年後他帶著愛人與孩子回到了北京。那之後柯馬凱在美國工作了8年,最終還是選擇回到了中國。

  伊莎白的兒子 柯馬凱:在美國待了兩三年就覺得這地方不太適合我。因為三個孩子在美國讀書,在中國沒法延續,一直在等。1988年我説不行了,我不管我得走了。

  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開始高速發展。這一時期,大量國際組織、國際傳媒機構以及跨國公司紛紛入駐北京,越來越多的外籍人士來到北京工作、生活。而當時的北京缺乏相應的國際學校,解決外籍孩子的教育問題,成為當務之急。為了給外籍孩子一個適宜的教育環境,1994年,柯馬凱和朋友一起創辦了北京第一所國際學校,北京京西學校。

  在京西學校,到處可見中國元素。柯馬凱説道,現在有些美國制學校,英國制學校,都是再現境外某個外國的環境,我覺得這太可惜了。這些孩子們既然來到了中國,不去了解這麼燦爛的文化,太遺憾了。

  2019年9月1日,京西學校迎來了自己的25歲生日,從最初只有一個小學部,到涵蓋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京西學校成為中國最優秀的國際學校之一。

  伊莎白的兒子 柯馬凱:有一次以色列電視臺採訪我父親,碰巧我小兒子進來了,他們説你別走,把我小兒子叫進來了,他們説你看你爺爺是英國猶太人,你奶奶是加拿大傳教士家庭的,你父親是生在北京的英國人,你母親是生在倫敦的華人,你到底是哪兒的人?我小兒子當時大概是八九歲,他説我在英國覺得我是英國人,我在中國我覺得我是中國人,在美國我覺得我是美國人,我覺得這是我培養的目標。

  女兒:在京從事幼教工作

  教育,不是柯馬凱一個人的事業。現在,他的女兒文楊蘭也在北京從事幼教工作,這讓柯馬凱感到自豪。每週,柯馬凱都會和母親伊莎白、女兒女婿以及兩個外孫女一起吃飯。

  伊莎白的兒子 柯馬凱:大約上世紀20年代,我的曾外祖母就來中國,幫助我姥姥帶孩子。這樣,算起來我們家族前前後後有6代人在中國生活和工作。6代人中有4代人在中國從事或正在從事教育,這真是天大的緣分!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