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尹冰清:不斷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取得新成果

2019-12-23 17:16: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推動高品質發展,是黨中央在我國發展的歷史轉折關口提出的引領新時代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戰略。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著力推動高品質發展”列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點之一,強調“要堅持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的方針,以創新驅動和改革開放為兩個輪子,全面提高經濟整體競爭力”。要看到,在我國這樣一個經濟和人口規模巨大的國家,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並不容易,是一項長期、曲折、艱苦的系統性工程和歷史性任務。我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在科學把握經濟高品質發展內涵、特點的基礎上,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品質發展上不斷取得新成果。

  一

  總的來看,高品質發展,集中體現了堅持以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是可持續的發展,是為了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不僅衡量標準上要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而且內涵上要從“增長”延展到“發展”,實現更高水準、更優結構、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從宏觀層面看,高品質發展應該是體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用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從中觀層面看,高品質發展應該是産業競爭力穩步增強、國際分工地位逐步提升的發展。産業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基礎,是提高供給體系品質的重要抓手。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要把重點放在推動産業結構轉型升級上,通過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增強産業競爭力,促進我國産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從微觀層面看,高品質發展應該是産品附加值不斷提升、企業效益持續改善的發展。目前,我國很多産品和服務在規模上位居世界第一,但附加值卻很低。實現高品質發展,必須要提高産品附加值,由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産品為主向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産品為主轉變,從而使企業能夠在較低資源環境損耗基礎上獲取更高附加值,改善經營效益、提高盈利水準。

  在把握高品質發展重要內涵的基礎上,我們還要看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既是適應內外環境深刻複雜變化的需要,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內在要求。

  一方面,推動高品質發展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過去,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在我國發揮了很大作用,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步伐,但現在我國經濟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正處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無論是跨越我國經濟發展現階段非常規的特有關口,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還是跨越常規性的長期性關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都要求我們摒棄粗放式、外延式的發展方式,加快轉向集約式、內涵式發展,推動經濟發展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高品質發展是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準、住房水準、營養水準、受教育水準等,均有了很大提高。進入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教育、衛生、醫療、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要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須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高品質發展上下功夫。通過高品質發展,實現産業體系更加完整,生産組織方式網路化、智慧化,産品和服務品質不斷提高,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不斷升級的需求。

  進一步看,高品質發展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搶佔戰略制高點的重要途徑。當前世界經濟增長持續放緩,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後的深度調整期,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的特徵更趨明顯,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國際政治格局不穩定性上升。特別是美國單方面挑起經貿摩擦,並試圖對我國進行全面戰略圍堵。推動高品質發展,才能進一步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改變經濟“大而不強”的局面,在應對百年變局中牢牢把握主動權。

  二

  推動高品質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為實現經濟高品質發展,應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激發動能、夯實基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

  第一,激發動能。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關鍵一環是要激發發展動能。一是傳統産業和新興産業協同發展驅動。要深化大數據、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慧等研發應用,大力發展高端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新興産業集群,綜合運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和新商業模式,加強對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實現傳統産業和新興産業的協同發展。二是全要素生産率提升驅動。要以重建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等為重點,促進技術前沿拓展。要以糾正資源錯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為重點,完善制度環境,促進資源在不同産業和不同企業之間優化配置,避免因機制不暢等原因導致的資源錯配。三是三大需求協調驅動。在投資方面,要優化投資結構,提升投資效益。在消費方面,要鼓勵業態創新,優化消費環境。在進出口方面,要不斷優化外貿結構,促進對外貿易平衡發展。

  第二,夯實基礎。一是要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要瞄準國際先進水準,健全新技術標準體系,加大對新技術新産品研發的支援力度,加快推進新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要加強新技術産品的品牌建設和智慧財産權保護,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競爭環境,建立有利於企業自主創新的激勵機制。二是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製造業。要推進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加快數字化、網路化、智慧化技術在製造業領域的應用,發展高端製造、智慧製造,在産業鏈上不斷由中低端邁向中高端。

  第三,深化改革。構建推動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體制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通盤考慮、著眼長遠,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産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有效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活力。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制。三是健全財政、貨幣、産業、區域、消費、投資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深化稅收制度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第四,擴大開放。擴大開放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高品質發展的內在需要。一是提高貿易競爭力。要以創新驅動和擴大開放為動力,堅持鞏固傳統優勢,加快培育競爭新優勢,保持加工貿易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二是提高利用外資水準。打造利用外資新平臺,重塑利用外資新優勢,不斷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品質,優化利用外資環境。三是提高對外投資水準。要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産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融資、生産、服務網路,加快培育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作者:尹冰清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