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經濟日報:建好“菜園子菜攤子” 保障城市“菜籃子”

2019-12-17 11:34:00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市長對保障城市“菜籃子”負責,就是要保供給、保安全、保底線。保供給首先是保總量,要一手抓自身“菜籃子”生産能力建設,一手抓産銷銜接和流通促進;保安全就是保品質,要加強品質安全監管,推進標準化生産;保底線就是保民生,要完善低收入群體補貼機制,減輕價格上漲對困難群眾生活的影響

  日前,農業農村部等10部門考核了36個大中城市“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情況顯示,大多數城市“菜籃子”産品供給有保障,品質安全水準穩步提升。但也有一些城市“菜籃子”産品自給能力下降,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滯後。筆者認為,落實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要狠抓農業生産保障供給”“毫不放鬆抓好農業生産”的要求,必須持續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使所有城市都保有一定的自給能力。大中城市在發揮大市場、大流通作用的同時,也需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打牢農産品保供穩價的基礎。

  民以食為天。早在1990年,中央就提出實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2017年,國務院就“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又提出具體要求,包括産品生産能力、市場流通能力、品質安全監管能力、調控保障能力和市民滿意度等方面。在保障農産品供給方面,我國實行“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都已納入中央督查考核。

  如果大中城市過度依賴異地供應,將保障農産品供給的責任甩給大市場,將加大農産品供應風險。一旦突發自然災害造成主産區産量銳減或運輸受阻,城市農産品就會出現供應緊張。鮮活農産品大範圍、長距離跨區域購銷,流通鏈條長,不可控因素多,不僅會增加中間成本,還會帶來品質安全隱患。因此,中央反覆強調,大中城市要堅持保有一定的生鮮食品自給能力。

  對於“菜籃子”,市長到底要負責什麼呢?歸納起來是保供給、保安全、保底線。保供給首先是保總量,要一手抓自身“菜籃子”生産能力建設,一手抓産銷銜接和流通促進;保安全就是保品質,要加強品質安全監管,推進標準化生産,不發生重大食品品質安全事件;保底線就是保民生,要完善低收入群體補貼機制,減輕價格上漲對困難群眾生活的影響。

  要保障“菜籃子”,首先得建設好“菜園子”。我國很多城市都是大城市帶大鄉村,過去城市周邊都保有一定的菜地,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很多調整規劃變成了建設用地。因此,要堅決守住耕地紅線,確保菜地面積。加強自有生産基地建設,穩定提升重點品種自給水準。1988年和2010年,國家先後啟動兩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為保供穩價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後各地還要加大“菜籃子”工程建設力度。

  在“菜籃子”基地建設方面,上海的做法值得借鑒。上海是特大型城市,令人意外的是,其蔬菜、綠葉菜常年自給率分別達55%和90%。上海市提出,絲毫不能因大市場、大流通而忽視産地農産品供給,絲毫不能因農業比重小而輕視農業,絲毫不能因農業比較效益低而放棄農業。具體到蔬菜上,通過“財政補大頭、農民出零頭”,上海建立了蔬菜淡季成本價格保險制度,有效化解了菜農的市場風險,促進了蔬菜市場穩定。

  要保障“菜籃子”,還要建設好“菜攤子”。各地有不同的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不可能也沒必要做到所有品種自給。對缺口較大的品種,要加強與外埠生産基地合作,確保關鍵時期能調得進、供得上。同時,加強倉儲保鮮物流設施建設,落實重要“菜籃子”産品儲備調節制度,創新使用農業保險等工具,引導産銷平穩。調控市場要多用市場手段,不能搞限價、限供、憑票供應。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大中城市由於擔心在周邊發展養殖業可能會造成環境污染,限制養殖業尤其是養豬業的發展。這種做法簡單粗暴、不切實際,嚴重違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的要求,必須立刻糾正。實踐證明,依靠科技進步,養豬業完全可以走綠色發展之路,做到畜牧發展與生態保護並進。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