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焦點訪談》 20191216 新澳門故事 我和我的祖國

2019-12-16 22:46:00
來源:央視網
字號

  本期節目主要內容:20年前,澳門回歸祖國懷抱。20年來,澳門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成長為一個朝氣蓬勃的現代化都市,“一國兩制”的實踐成果斐然。在這塊土地上,愛國愛澳的家國情懷始終如一。最近,記者走訪了幾位澳門的普通人,聽他們講自己和祖國的故事,傳達澳門同胞的心聲。(《焦點訪談》 20191216 新澳門故事 我和我的祖國)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20年前,澳門回歸祖國懷抱。20年來,澳門經濟和社會飛速發展,成長為一個朝氣蓬勃的現代化都市,“一國兩制”的實踐成果斐然。在這塊土地上,愛國愛澳的家國情懷始終如一。記者走訪了幾位澳門的普通人,聽他們講自己和祖國的故事,傳達澳門同胞的心聲。

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那一年,這首《七子之歌》在澳門大三巴牌坊前由300名小朋友齊聲唱響。孩子們純凈的童音、真摯的情感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

轉眼20年過去了,澳門已經發生了蓬勃巨變,而這首歌仍然是澳門人心中最難忘的旋律。今年,仍然是在大三巴牌坊前,這首歌再次被唱響。

領唱的這個澳門小姑娘叫龍紫嵐,今年11歲。雖然她沒有經歷過澳門回歸的時刻,但她的演唱依然飽含深情,讓人動容。

龍紫嵐的媽媽梁劍丹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澳門80後,澳門回歸祖國那年她17歲,國旗升起的那一刻,她真切感受到了溫暖和自豪,而這20年來澳門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她更是親眼見證,她希望自己的女兒也能了解這一切。

這是在澳門的葉挺故居,澳門有許多這樣的歷史紀念館,有空時龍紫嵐的媽媽便會帶著紫嵐去參觀。

陶昶也是一位在澳門出生長大的孩子,小時候她對祖國並沒有很特別的感受,有限的了解只來自課本。第一次讓她強烈感覺到對祖國的熱愛,是小學時到內地參加一個交流團,在天安門廣場觀看了升旗儀式。

當國旗護衛隊的戰士們守護著國旗莊嚴走來,陶昶一下子被震撼了。

之後,陶昶經常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赴內地交流活動,對祖國有了更多的了解。

對祖國了解越多,感情便越深。出於這種愛,無論何時何地,陶昶都會以行動守護祖國的尊嚴。陶昶乒乓球打得很出色,是澳門乒乓球代表隊的成員。有時候陶昶出國比賽,會遇到一些外國人不清楚澳門和中國的關係,她便會認真解釋。

陶昶説,澳門是有家的,祖國就是澳門的家,要讓全世界都知道。

現在陶昶正在忙著準備申請保送大學,她想就讀清華大學的經濟專業。

羅奕龍是澳門一名出色的醫生,他業餘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是澳門最大的青年社團之一——中華新青年協會的負責人。

澳門有一個獨特的傳統,就是民間社團文化濃厚。現在澳門一共有60多萬人,各種社會團體就有近1萬個。這些社團為不同群體提供服務,也是民眾和政府之間有效的溝通渠道,為維護澳門穩定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羅奕龍所負責的這個青年社團就是一個專門為青年人服務的組織,愛祖國、愛澳門是他們鮮明的價值觀。

青年人思想活躍,但是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不夠平和包容,所以羅奕龍所在的社團很注重引導青年理性思考、合理表達,以建設性的心態參與澳門建設。

為了讓澳門青年增強對祖國的認同感,羅奕龍所在的社團每年都會組織十幾個團去內地不同地方交流參觀。

要感受一個真實的中國,就不能只去那些先進、發達的城市,中國還有很多貧困的地方,社團在組織活動的時候並不回避。

參加過活動的青年人,很多回到澳門後,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幫助貧困地區。

到現在,羅奕龍用業餘時間做青年工作已經有15年,而他所在的社團也不斷壯大,會員已經將近5000名。在澳門,還有很多這樣的愛國社團、很多像羅奕龍一樣的愛國人士,他們一直在努力,為建設澳門、建設祖國貢獻一份力量。

羅奕龍説:“我們叫自己叫做火把,一個一個延伸開去,不一定做得很大,但是我們希望我們做的東西會影響更多年輕人,火把精神就是這樣子。”

[責任編輯:李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