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以制度夯實美麗中國建設之基

2019-12-16 16:18:00
來源:央廣網
字號

  央廣網北京12月16日消息(記者杜希萌)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百位專家談中國制度】今天播出《以制度夯實美麗中國建設之基》。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推動建立高度協同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由之路。

  當前,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來説,生態文明建設有怎樣的地位?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生態環保的根本性地位,這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加強生態環保工作就是推動高品質發展;圍繞這個我們出臺了比如説自然資源負債表、離任審計、總量控制的一些制度。我們的意識和理念,通過制度就得到一個改變。

  四中全會也圍繞“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進一步明確了最需要堅持與落實的制度、最需要建立與完善的制度。為何我們有信心能夠凝聚美麗中國的制度力量?

  北京理工大學副校長魏一鳴:北京今年的前三個季度,PM2.5(累計的)濃度是為每立方米42微克,是有監測以來同期的最低記錄;(美國)NASA(太空)拍攝的全球的照片當中,全球的森林覆蓋率的持續增長,主要的貢獻來自於中國的植樹造林工程。最重要的什麼?是我們國家特別能集中精力辦大事的,有中央統一領導的制度,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得到了體現。

  環保工作中不少行之有效的制度舉措也寫入《決定》中,未來,我國應如何進一步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完成“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我們的法治體系基本建成了,事實證明這條道路是行得通,並且還是很管用的。四中全會從我們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麼一個高標準的目標,指明瞭發展的方向,確定了未來制度建設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觀念的引領,我們的生態文明一定(可以)領先於世界前列。

  新中國成立70年,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6%提升到去年年末的22.96%;從2013年到2018年,北京PM2.5濃度降幅超過40%。201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環境資源審判庭,截至今年6月,全國已有超過1200個專門的環保審判庭或環境法院,5年內超過108萬件案件被受理。在黨的領導下,政府、企業、百姓各盡其責、形成合力,美麗中國的建設圖景正在徐徐展開。

[責任編輯:李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