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不確定性風險在收斂 前景可期——業內人士樂見中美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達成一致

2019-12-16 13:25:00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不確定性風險在收斂 前景可期——業內人士樂見中美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達成一致

  新華社記者

  多位業內人士15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美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對外釋放積極信號,有利於推動中美經貿合作,市場的不確定性風險在收斂,對中美兩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都是利好。

  “這意味著中美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是可以通過對話和協商方式來逐步解決經貿分歧、擴大共識的,既有利於提振中國經濟發展信心,也有利於美國經濟,對於世界經濟也是利好。”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説。

  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馬駿説,中美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其積極意義之一是避免兩敗俱傷的經濟衝擊,為明年兩國經濟相對穩定的發展提供了基礎,也減少了全球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

  “不確定性的下降,可以幫助提振中美兩國和全球消費者和投資者的信心。”馬駿認為,這對中國來説也有利於宏觀政策的實施,有利於宏觀杠桿率穩定,協議釋放的資訊也與我國改革開放的大方向一致。

  協議好不好,市場和企業説了算。

  “這對市場而言無疑是一個好消息。”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説,近日美股、A股的上漲等都是市場對雙方達成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預期和反應。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普遍認為風險有所下降,這有利於股市、債市、匯市等更加平穩運作。

  “隨著第一階段協議的達成,市場預期和信心將恢復,不確定性風險將有所收斂和緩和,金融市場會走得更穩。”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高瑞東認為,隨著金融開放度的提升、金融市場制度和産品的完善,我國金融機構將進一步提升服務品質、提高效率,從而實現整體競爭力的不斷提升。

  “加徵的關稅由增到減,對國內外貿企業出口修復肯定有積極作用。”來自江蘇的恒潤進出口有限公司總經理俞敏告訴記者,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達成,讓企業更有信心向前發展,國家關於推動高品質發展的一系列部署也讓企業發展的動力更足。“希望良好態勢保持下去,讓外貿和製造業企業發展更有底氣。”

  身處傳統紡織業,恒潤早在2013年就開始在國際市場上調整産業結構和佈局。“這既是企業多元佈局、分散風險,也是倒逼産業轉型和升級。”俞敏表示,對企業而言當下關鍵是平心靜氣做好自己的事。

  根據中方關於中美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聲明,中方企業按照世貿組織規則和市場化、商業化原則,增加從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進口優質、有競爭力的産品和服務。

  擴大農業領域的貿易合作是其中重要方面。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副會長于露分析,從出口看,自2018年12月起,中國出口到美國的農産品貿易額已連續11個月下降;從進口看,受加徵關稅影響,中國自美進口農産品下降尤為明顯。

  “第一階段協議文本達成一致,對農産品出口和進口都是互利共贏,是企業願意看到的成果,雙方都能從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于露認為,中美農業互補性強,大豆、豬肉、玉米等是美國優勢農産品,一旦協議實施,我國相應增加自美農産品進口,有利於填補國內農産品供求缺口。

  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程大為看來,雙方當前就第一階段經貿協議文本達成一致,可謂抓住了恰當時機。協議對中美兩國經濟都有促進作用,是雙贏之舉,證明了貿易互惠的自然屬性。

  對於中國經濟而言,無論面對怎樣的風雨挑戰,推動經濟行穩致遠的關鍵都在於持續深化改革開放、練好內功。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説,中國的改革開放一直在主動進行中。中方此次聲明中所透露出的改革方向,都是中國既定的方針,是出於自身發展的需要。

  “不管新階段的中美經貿磋商走向如何,改革開放始終是中國自己的選擇,是為了中國經濟的高品質發展和人民更美好生活的需要,是為了打造中國未來發展競爭力,而不是做給其他國家看的。”陳鳳英説。(記者韓潔、陳煒偉、于文靜、許晟、潘曄、劉慧)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