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綠色奇跡”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

2019-12-12 19:02:00
來源:金羊網
字號

  中國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近日,在全國森林資源管理工作會議上獲悉,目前中國森林覆蓋率已由上世紀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018年的22.96%,森林面積達到2.2億公頃,森林蓄積175.6億立方米,面積和蓄積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讓世界看到了中國取得的“綠色奇跡”。

  回顧歷史,植樹造林是中華五千年遺留下來的優秀傳統,唐代曾下令所有的驛站之間全種上行道樹,城鄉植樹之風也是年盛一年。孟浩然詩云:“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到了宋代,宋太祖為鼓勵植樹,下令凡是墾荒植桑棗者,不繳田租,對於規勸百姓植樹成績卓著的官吏,晉陞一級。明清時代,植樹造林規模更大,明太祖布衣出身稱帝後,以農桑為國之本業,令天下廣植桑、棗、柿、栗、桃,僅京都金陵的鍾山,就種了50余萬棵。近代,愛國名將馮玉祥更是愛樹如命,曾在軍中立下護樹軍令:“馬啃一樹,杖責二十,補栽十棵”,被譽為“植樹將軍”。

  如今,黨中央站在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沙漠治理、退耕還林、生態建設及保護等方面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2017年,河北塞罕壩林場獲得了聯合國環境大會授予的“地球衛士獎”,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塞罕壩林場人以堅韌不拔的鬥志和永不言敗的擔當,堅持植樹造林,建設了百萬畝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壩每年為京津地區輸送凈水1.37億立方米、釋放氧氣55萬噸,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今年4月29日,舉世矚目的2019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在長城腳下的北京延慶開幕,本次展覽會彰顯出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係,讓人們在欣賞植物芳容之時,感受到綠色發展、生態建設的重要性。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自然生態的變遷決定著人類文明的興衰更替。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就必須黨員幹部首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值得點讚的是,每一年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都會參與植樹,這無疑體現出了一種態度,那就是堅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心和意志不動搖,真正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成為展現中國良好形象的發力點。

  造林護林是生態建設的根本保障,是守護群眾良好生活環境的基礎,是造福後世子孫的偉大事業。因此,讓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理念等一系列指示精神,從小事做起,帶頭髮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精神,多種樹、種好樹、讓大地山川綠起來,讓生態環境好起來。(金羊網 文/雨露)

[責任編輯:尹賽楠]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