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減負”如何成了“減擔當”

2019-12-10 20:44:00
來源:杭州日報
字號

  今年3月中辦印發《關於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通知》,明確提出將2019年作為“基層減負年”。減負,為基層帶來了全新氣象,文件和會議大幅度精簡,檢查考核和上報材料大幅減少,但一些不好的苗頭也令人憂心。新華社近日報道,有的地方借“減負”之名,對應盡之責、應抓之事降低標準、放鬆要求;有的幹部,借“減負”不擔當、不作為,追求個人安逸、漠視群眾利益;還有的幹部,把“減負”等同於壓減任務,拈輕怕重、推脫卸責,導致“門好進了、臉好看了,事依舊難辦”問題久治難愈。

  “減負”,是為了讓基層部門、基層組織、基層幹部從文山會海中解脫出來,從各種冗繁而無實際意義的總結、彙報、接待中解脫出來;是為了讓各級各部門與黨員幹部改進工作作風、工作方法,從辦公室走出來,走向基層、走向群眾;是為了督促各級各部門與黨員幹部祛除形式主義,少玩花架子,真幹事,幹真事,而絕不是不幹事、少幹事。“減負”減成了“不擔當、不作為”,從中暴露出兩個問題,其一,個別部門、個別幹部除了搞形式主義之外一無所長,一旦不許搞形式主義就什麼都不會做了;其二,則是有些人只從本部門與個人的利益出發,缺少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從而對中央“減負”的要求陽奉陰違——不是要求“減負”嗎?我就減給你看!

  “負擔”與“擔當”,一字之差,相去千里。不能不説,我們的有些幹部總是條件反射把“擔當”當成“負擔”。為何有些人就是對形式主義樂此不疲,而對擔當作為敬而遠之?因為形式主義最能夠立竿見影,而擔當作為則必須久久為功。所以在這類黨員幹部那裏,無論怎樣的好經,都非念歪了不可——反對形式主義,他就以形式主義反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他就先減自己的“負”。

  “減負”反成“減擔當”,板子不能只打在個別黨員幹部身上,而要思考相關監督考核機制。試想,如果靠形式主義營造的虛假政績總能夠被識破,不擔當不作為總會被及時糾正與問責,還會發生“減負”減成“減擔當”的咄咄怪事嗎?考核機制,歸根結底還是要落在“讓群眾參與、受群眾監督、請群眾評判”上來,這不僅僅是因為人民群眾是無所不在的“眼睛”,更因為,一個黨員幹部是否擔當作為,為老百姓做了多少事,做的是好事還是壞事,人民群眾最有發言權。人民立場是我黨的根本立場,人民立場內在蘊含著“人民的評判標準”的價值取向。

  多聽群眾的聲音,而不是看黨員幹部個人的總結、彙報與表面文章,才是消除形式主義,讓不擔當不作為望風而逃的根本。

[責任編輯:李奕均]

相關新聞